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十八卷·读书札记(第一〇〇辑) 【6616】论德性养成

(刘芳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7.9万字,2016年8月第1版,34元)

△4章:德性生成的文化阐释;德性养成的主体实践;德性养成的误区;文化哲学视阈下的德性养成实践。

〇这本书是对德性养成的文化哲学阐释。德性是一个人的内在本质规定,德性使人成其为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所在,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稳定的品质。德性不是强加的,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什么样的德性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标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难题,也是精神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提倡和谐、文明,尊重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〇德性是一个人的真正的内在本质的规定,是在人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人类品质,是一种表现为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品质和能力定势。

〇德性养成的社会价值——社会实践价值:德性要满足社会和实践的需要,德性价值具有实践—精神的双重品格,道德价值在于奉献和牺牲,德性实践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社会和谐价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凝结成社会责任感,造就社会和谐与秩序,驱动经济良性发展,保障政治效力的实现,引导科技造福人类。

〇德性的主体文化构成:真、善、美的构成要素;知、情、意的结构功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〇“良”即道德,“心”即意识。指人的道德意识。

(2022年4月12日夜11:20阅毕)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