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目的种类
解题,是解决问题的简称。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因而解题方法也必须跟着进行调整,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那么题目到底有多少种呢?
一般而言,从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来区分,我们能够发现所有的题目要么是需要推理论证的,要么是不需要严格推理的,因此我们可以把所有的题目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严密逻辑题,另一类则是非严密逻辑题。
严密逻辑题是指已知条件与未知问题都清楚地表露出来,它们之间蕴涵着严谨的逻辑结构,我们要运用严格的推理进行论证才能解决这类问题。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中这样的题目存在得较多,此外,命题作文也可以算是严密推理题中较特殊的一种。
非严密逻辑题则是那些本身没有非常严谨的逻辑结构的或者即便有严格的逻辑结构也不一定要求解题者进行严密推理的问题。比如语文课中的阅读理解题、历史课上的材料分析题、政治课里的综合论述题等都属于这一类。
二、解题过程
解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利用己知条件,通过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解决未知问题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把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方面,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的过程。知识的运用应以知识的领会和巩固为前提,没有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就不能很好地运用知识。因此,通过解题可以检验知识的实际领会水平与知识的巩固程度。
同时,解题也是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和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对知识的多次运用,才能不断深化领会和巩固原有的知识,并加强记忆。
整个解题过程包含着以下三点:
1.从记忆里提取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给定的已知条件——如文科类题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理科类的数据、表格、公式等——从而完成知识的融汇。
2.通过比较、分析、判断或推理来组织材料,有机地完成知识的迁移与目标指向,从而顺利地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完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最终目的。如文科的正确立论与知识论证、理科的解得答案与推理论证出最终答案等。
3.解题的流程。
必须对解题流程中的一般环节与关键因素有较为明确的了解,才能化被动为主动,用规律来指导具体问题的解答。
即:已知条件→知识的有机组织→障碍过程→各种方法的思维活动→任务目标。
这是解题整个流程中的环节及三个关键因素。当然,以上所指的也只是限于常规性解题的状态剖析。而创造性解题就是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及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解决全新问题或全新地创造出一个内容。创造性解题的能力是在常规解题的逐步训练中逐步提高的。所以我们要在平常注意解题能力训练的量的积累,从而达到知识掌握与运用的终极目的。
解严密逻辑题的方法
前面说过,严密逻辑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问题需要解题者通过严密的推理论证才可以解决。而要进行准确的推理,你就必须对题目提供的前提、条件等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要很好地实现这一点,首先你得先迈出解题攻略第一步——
一、审
“审”,就是审题,即熟悉问题。熟悉问题是和任何一个题目“交锋”的第一步,是必备的,而且是贯穿于整个解题过程的重要环节。很多同学往往一拿到题就匆匆地扫视一眼,觉得容易的便急于解答,较难的就一筹莫展,无从下手,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如果你没有深入审题,即使把题目“做”出来了,最后往往容易误答、漏答或主次不当而严重影响得分的完整,甚至张冠李戴完全做错题。
每一个命题都在给出时已具备前提、已知因素、说明、未知项等几个信息。而审题就是要求我们读懂这些东西,找出问题的切入点。每个字、每个符号、每句话、前言后语的各种关系都尽量不要遗漏疏忽。具体该下多少功夫则由题目的大小和难易程度以及所占分数在全卷中的比例的情况而定。如果所占分数比例较大,则更应仔细慎重,任何信息的疏忽都有可能使最后的解题出现偏差。
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理解整个问题。对于信息量大的题目,学会先整理出问题的大框架,再顾及细节问题。对于那些没有文字的或者文字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的,就试着用文字把它填补完整,将其变为“我”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试着让所有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点浮现在脑海中,迅速使知识与命题挂上钩。
对于一些篇幅较长,如带有对过程、现象、事件的描述性文字的题目,还应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的图景,尤其是立体几何和理化类的题目。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可以在草稿上整理,画出草图或表格。在这么一个形象取代描述的过程中,一些模糊着的未知因素就开始浮现出来了,它们往往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框架出来后,再根据需要组合审读全题。让细节与细节相联系,细节再与整体搭上关系。当然,所有深入的联系性审视都是以求解问题为思维导向的。
审题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隐含着的已知条件。有些题目的未知条件没有或者表达不太明确,在审题时也要在头脑中使它清楚地显现出来。
完成以上工作后,审题过程就算是已基本结束。这时请立即转入解题攻略第二步——
二、思
到了这一步,就要调动起自己掌握的已有知识,分析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从多个角度去分析细节,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突破口,从而找出解题的基本途径来。这样做是为了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搭起一座桥。
这一步骤的前提是提取出脑海中自己已有的相关的系统知识,尤其要注意脉络的清晰。现有的知识是解题基础与一切思路的出发点。“搜索”的知识范围视具体需要而定。要注意搜索出做过的类似题目中已经掌握的基本方法,因为已正确获解的典型题目及其典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一般都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借鉴性的指导作用。我们要尝试在新问题中找出自己熟悉的内容,努力从中找出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完成以上的知识储备后,我们就可以运用判断、分析、综合、推理等思维方法来解题了。
在这个过程的深入操作中,你已一步步接近需要你去解答的未知,甚至已能一眼一步地解决问题。这时你应当加倍珍惜脑海中涌现出来的每一个有价值的念头或者说思路。因为它有可能使你一眼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即使它显得很次要、很模糊,它至少说明了你的背景知识终于同新问题搭上了钩。它可能不是完整的解题方案,但它或多或少都会告诉你接着该做些什么。
确定一些基本途径后,你就可以将它们纳入规律性的公式与定理中。有的题目在此时已能用较简单的推理方法求解,而对于复杂的题目还要经过多条路径,选用不同的定律,并找出它们联结点,进行综合求解。
有时候已有的解题模式即使与当前问题有关联,一般也不会直接相容,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试着引入辅助元素,搭一座新桥。例如几何问题中的辅助线或代数问题中的假设新未知数,这些都是最常用的辅助“工具”。
当直接解决问题仍很难时,你可从未知中设想出靠近已知一步的新问题,先把新问题解决掉,这样你就离已知条件近了一步。
在引入新问题时,还可能出现另外一种情况:这一个问题的解也是另一个问题的解,即两个问题之间属于等价关系。借“等价”之力常常也能够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勇于思考,多变换几次角度,尝试着进行发散性思维,说不定还能独僻蹊径呢。
当选择的解题途径不适于解决问题时,我们就要考虑回过头来,看看是不是以下原因导致的:
1.审题时不够仔细,忽略了对关键字、词、符号的重视,或者是曲解了原题所阐述的现象与过程。
2.有可能是还没有完全找出隐含着的条件,或将未知条件错误地当成了已知条件。
3.定义、定理记错了,或者是在应用中用错了。
4.逻辑推理与综合分析的过程中不够严密,遗漏了某些环节,从而导出了错误结果。
经过了上述两个步骤的运作,把解题的关键点基本解决之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迈出解题攻略第三步——
三、答
在阐述如何“答”之前,我们先来讲讲解题的要求,因为这和解题时得出最后的结果的正确与否是息息相关的。
解答的两大要求是细致、准确。为了做到这两点,我们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规范解题的习惯,最好在做题目之前先简单地拟一下解题计划,给自己的解题活动制定一个大体的解题步骤。尤其是在解一些问题复杂、步骤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的题目时更应该如此。我们可以借助“解题流程图”将步骤简单地表示出来,再在每一步骤上注明此处应运用的公式、定理的名称等,以便在书写解题过程时能够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从而不至于因为公式的误用或思绪的混乱而使解题“卡壳”。
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正确并且写清楚所运用到的公式、定理、定律和运用它们来分析题目时的具体情况;还要注意弄清作为替代品的字母与文字之间的关系,以及把它们代入数值进行运算后所得出的结论。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带单位数值的单位要写清楚。俗话说:“差之毫厘,缨以千里”。这种严谨、细致、缜密的作风是能正确、完整地解答题目的保证。
如果所要解答的题目较为复杂,一定不要忘记在草稿纸上写出大致的解题步骤,帮助开拓思路,完善解题。如果说思索寻找解题的途径是发散性地放开,那么这一步骤就是回收性的具体核实。“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解出题目,求得结果,写出答案,这道题是不是就算完成了呢?当然不是,因为还有解题攻略第四步——
四、查
任何一次的解题都有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导致或者运算出了差错,或者论证的逻辑不够严密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最后的检查与核实。
在考场上进行的检查工作重点是检验答案。通常可以按照原来的解题途径从头到尾再解一遍,也可以从答案反推。如果所做的题目只是平时的训练,检验这一步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再局限于解况一道题目之中。
比如我们可以重新再回想一下解题过程中所用过的那些概念。定律、公式,以加深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象;还有就是应该考虑一下这道题的思路与方法对于同类题型是否具有借鉴意义,解其他问题时是否可以运用这种思路与方法。要知道每一次从独立地成功地解题中得来的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我们不要把这次解答囿于单一的活动中,而应尝试着将现在的解题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联系起来,从中找出同类而不同题目之间的异同点,将它们的特征一一进行归纳,从而发现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为下次解答题目奠定基础。如果题目做错了,就要找出出错的地方,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引以为戒。
此外,如果答案经过验证已经确认是正确的,也要抱着一种求知的态度问问自己:“除了当前的这个解法以外还有没有别的解法?我能够用不同方法得出相同的结论吗?”我们要自觉地开拓思路,努力锻炼自己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积极地训练和培养一题多解的能力与习惯,别把一次解题看成是一次行为,不要让惰性束缚了你、支配了你。最好的办法是将多个同类型的题目放在一起,把多个相关的概念、定理、公式以及它们各自的适用条件和使用方法集中起来,边理解边比较,这样你就能从一道题目的身上得到平时做好几道题才有的收获。学习的效率,就在这无形当中得到了提高。
总的来说,解严密逻辑题就是要做到步骤清楚、目的明确,要坚持“四步走”,开始时可能会因为不太适应而影响了解题的速度,但坚持下去的结果是你不但养成了严格细致的解题习惯,而且解题能力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最后,请记住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题型,认真研究你的解题途径,如此举一反三地运用,那么你得到的将不止是一点,而是更多。学习自由之路从此将变得更加宽阔、平坦!
解非严密逻辑题的方法
前面说过,非严密逻辑题是指解题时不需要进行严密推理就能得到解决的问题,细细追究下去,非严密逻辑题还可分为客观题和非客观题即主观题这两种形式。
客观性问题主要是指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配对题之类的,答案与分数评判都相对客观、解答较为直接的题目。
此类题目的特点是:
(1)回答较为直接,答案面较窄。
(2)解答操作的过程相对简单。
(3)得失分绝对性较强。
(4)有相应的解题模式,技巧性较强。
不管是文史科目,还是理化科目,都存在着这种类型的题目。
主观题包括简答、论述、材料分析等这几种形式。它们都需要解题者在立足于现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从主观上分析题目、判断结果并组织出具有一定模式的答案进行作答。
该类题目也有四个特点:
(1)阅读量较大。
(2)理解能力的需求较强。
(3)文字表述能力的要求也较高。
(4)分数较为集中,而评改打分的灵活性也很高。
正是由于这几点特征,所以在试卷上,或者说我们在考试时的做题顺序中,主观题往往被安排在客观题之后,因为这样做能够较好地把握时间。如果在考试时先做主观题的话,由于它的数量多、难度大、要求高,花费的时间相应地就会较多,如果没有掌握好时间分配,等你把主观题都做完时,恐怕就没剩多少时间给客观题了。这样的话,你可能会忙着赶做客观题,而正由于匆忙,很多简单的题目就会由于判断失误或粗心而做错,得不偿失。这种题目之所以在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中出现得较多,也是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
一、解客观题
客观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答案是固定的,不为解题者的主观思想的异同而发生变化。
虽然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配对题等四种题型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但它们本身之间还是有些许差别的,因此我们应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1.填空题
填空题通常是对于某一个基本知识点的记忆或理解程度的考查,它一般镶嵌于一个具有强限定性的语言环境中,基本格式是“故意”不把知识点表述完整,而使其中较为重要的一处或多处形成空缺,解题者必须根据自己的识记情况将题目补充完整。
因为填空题考查的侧重点一般仅限于识记(理科的填空题有时还会涉及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故而显得较为简单。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填空题虽然占分不多——最多也不过20分——但由于出题者往往将其安排在试卷的开头部分,因此答这种题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考试的心态,从而势必会对接下来的做题产生或多或少、或好或坏的影响。所以针对这种题目进行充分的训练,做好一定的准备是有必要的。
解填空题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解答这种题目最重要的是要看清题目,审准整个题目所反映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要紧扣题意,使自己的回答恰到好处地落在点子上,避免出现如“题目问根本原因,而你却以所有原因来作答”这种情况的发生。
另外,答案要书写清楚、直接、简短。清楚自不必说。直接是指答案要切题,不拐弯抹脚。相比之下,“简短”更为重要。因为一般来说,出题者划定空格的大小是与正确答案的长短相匹配的,这使得简明扼要地答题也成了考查的内容之一。反过来,我们在作答填空题时,答案——指自己认定的答案——实际字数的多少与回答得是否准确,可以同字词量与试卷所给定的空格是否相差无几相挂钩,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利的。
还有,答案一定要明确,不要似是而非。为了做到这一点,请记住一定不能草率作答,仓促动笔,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此类题目考查的目的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情况,相对会简单一些,但有很多至关重要的总分差距都源于十分简单题目的失分上,我们至少能够增强考试的勇气与信心,因此一定要认真对待。
2.选择题
其实选择题接近于填空题,它较经常采用的方式也是制造题干的不完整性,或者提出一个小问题,让解题者有选择地作答。
选择题一般提供4个或5个甚至5个以上的选项,具体来说有单项选择、双项选择或两个答案以上的多项选择以及最难把握的不定项选择这四种形式。另外从题目的不同要求这一角度来看,选择题存在着“选择与题干有关的”或者“选择与题干无关”的这两种情况。
如此纷繁的题目形式,要求我们做题前一定要看清标题,看看到底是哪一种选择题,不要做“无用功”。比如题目本来是要求“双项选择”的,但你由于没看清楚要求而只选了一个答案,这样一来即使所选的选项是正确的,也不能得分,因为你的回答不完整。同样的道理,对于一道有4个甚至5个答案的多项选择题你答成了双选同样也不能得分。至于原本要求“单项选择”的,你却选了两项,更是不能得分。所以做题前千万要看清了要求再动笔。
(1)解单项选择题的方法。
之所以先讲单项选择题,是因为这种题目最为常见,在所有选择题(包括双、多选)中占的比重最大。该类题目的最突出特点是每个选项都有也都只有25%的几率是正确的。除了正确的一个外其他三个都带有很大的迷惑性。因此,解单项选择题要的就是要拨云见月,把那1/4的几率提高到50%、75%,直至百分百正确。
如何做到呢?有5种途径可令你实现目标。
①排除法。
用排除法要剔除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排除不正确的答案了。但经过出题者精心设计的选项,如果是那么好排除的话,那还不如出成填空题算了。因此我们只能逐步排除错误最明显的或虽然不明显但可以通过比较使之“现出原形”的答案,这样就能使选项的数量减少,从而提高我们的命中率。
②相关法。
解答选择题时,要学会合理猜测。猜测当然不是凭空胡猜乱蒙。当你面对一个模糊的答案时,要相信自己能争取的几率绝非只是1/4,除非你一无所知。你只要联系相关的知识进行大胆的合理的猜测,就能正确表现出自己的解题水平。杜绝那种孤注一掷的概率猜测,比如抓阄、转笔等,你必然能够有超过1/4的机会。
③存异法。
在单选选择题中,有时候出题者会设计出两个说法虽不同但实质上相同的答案,一旦发现了就应该果断地排除它。为什么呢?你看,题目的要求本身是“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而如果这两个同质的选项中有一个是正确的话,那么另一个势必也是对的,因为它们是相同的或者说是等价的,这就违反了标题意愿了,是不可能正确的,因此我们可以也应该果断地将其剔除。
④整体法。
你可能会反反复复地看题干,再看答案,然后又看题干,这对于解题来说并非坏事,但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要有意识地在题干和答案、答案和答案之间的联系中寻找解题的蛛丝马迹,否则无异于浪费时间。最忌讳的是孤立地看一个答案,因为某个选择答案虽然在说法上正确,但却不是题干所要求的,这是选择题设计中的一个最常见的陷阱。
⑤对立法。
通常情况下,出题者比较喜欢设计这样的答案:两个答案相反,其中一个是正确的,另一个则是错误的,要你从中进行判断。其实这对于应答者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范围缩小在了二选一,50%的几率自然比25%高了。但有时刁钻的出题者也会由此设下陷阶,引诱你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从对立选项中进行选择之上,而实际上这两个选项都和题干丝毫没有关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提高识别率,练就一双“火眼”,以看穿各种各样的“阴谋”。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怎样,对立的答案都会对你的解题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如果你一旦确定这两个相对立的选项都是错误的话,那么,不可否认的是,正确的答案就藏在剩下的选项中。范围仍然是小的,只不过转了个方向而已,关键在于你是否学会了“打方向盘”。
以上论说的几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有时候你需要充分利用它们,特别是在解较为复杂的多项选项的题时,更应该考虑去尝试运用一下多种方法。
(2)解双项、多项、不定项选择题的方法。
这些类型的题目虽然看起来较为复杂,但它们仍然是建立在单项选择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技巧上都可以套用解单项选择题的方法。
排除法在这里是最适合的。根据题干要求,要么排除错的,选择与题干有关的,要么排除对的,选择与题干无关的。由于题目的答案可能较多,因此排除的量会稍微少一些,当然,失误率也就因此偏高一些。但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结合“相关法”的运用加以消除,即立足于题干,凭借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测”。这就需要仔细、谨慎的解题态度和牢固的知识做为“后盾”。
解答选择题之所以比较困难,往往是由于自己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不高和容易产生麻痹大意的思想造成的,所以说要想做好选择题就要从平时抓起,从点滴抓起。
3.判断题
根据标题的要求,判断题可以分为主观判断题和客观判断题。客观判断题只需要作出“对”与“错”的判断就算符合解题要求了,而主观判断题还要对所作出的判断作说明或解释,因此主观判断题除了考查解题者的识记、判断能力外,附带着还考核了学生的表述能力,比起客观判断题来说难度有所加大。
解判断题的障碍和对策。
我们知道,一个概念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是正确的,但一旦将它“节选”出来或置放于另一个看似相同实则不一样的新语境中时,它就不再是正确的了。这一点是解判断题最大的障碍,也是出题者很经常利用的“伎俩”。这虽然稍有难度,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除了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直接判断外,还要运用一些小小的“策略”——既然出题者总喜欢在判断题中设置“绝对概念”的陷阱,如用“总是”“决不”等词来修饰一个概念,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计就计”——凡是出现了“总是”“绝对”等字眼的题干,就判断它是错的。因为作为一个概念,它总是以一个总体的形象出现的,它内部的关系总是千丝万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此,这种判断方法十之八九是有效的。
但是,在运用这种方法的同时也要小心行事。因为,也有正确的绝对概念,尤其是在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考查中,如“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总是形成水分子”这句判断就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在解题时要注意,在看到绝对概念之后不要全部绝对化地判定它是错的,这种办法只是一种帮助解题的手段而已。
相对应的,判断题中若出现“通常、正常、部分、几乎”等表示相对概念的副词时,这个命题一般是正确的。不过也并非绝对。这只是供在无法单纯依靠所掌握的知识与思考作出明确的判断时作借鉴用。
其实,在实际判断时,我们只要发现题干表述中有蛛丝马迹的丁点儿错误,我们就可以立即判断这个题干是错的。这种情况较经常出现在包含着多个概念的判断题中,这样的题目只要有一个概念是错的,那么整个题目就是不对的。
根据对广大同学做题情况的调查结果,我们在这里提出一点要求:不要进行全概率判断。什么是全概率判断呢?由于判断题的答案是要么“√”,要么“×”,因此每一道题都有高达50%的正确率,有很多同学一旦遇到自己难以解答的判断题,便常暗自决断地说“即便随便判断一下,我仍有一半的机会能够正确”,简单地下了个结论。这种全概率判断是极不负责任的,是错误的。我们要努力思考,甚至调动一切思维细胞,汇集所有相关知识,从多方面进行判断和验证——这才是我们提倡的态度。
4.配对题
在配对题中,问题独立分一栏,答案又分一栏,要求解题者给两个栏目进行配对。
如何解答配对题呢?
配对题一般是——一配对的,解决一对,就减少一个项目。如果已解决的配对是正确的,那么剩下的配对的命中率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因此,我们要学会在分开的两项中从最有把握的入手。在“战术’,上,要对全题两项的整体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再深入局部——一配对或以一对多地配对。
例如有这么一道题目: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可比拟为一辆马车,请按照此比拟将下列左右两栏配对。
马 本我
车 超我
车 自我
你或许还记得这样的说法:“本我”是放荡不羁的,这同题中的“马”是相类似的。这样一来,你就解决了一个配对,而剩下的题目你只要再选对一个就可以了,正确机率一下子从1/3提高到了1/2。虽然题目尚未完成,但工作量少一些,头脑也会因此而清醒些,这对于继续作答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
不过,有的配对题并非都是如上面说的那样——一对应,也许是以一对多或以多对一。很多解题者往往绞尽脑汁,勉勉强强地将配对项——一连上线后才发现,原来题目是比较简单的,可以以一对多或以多配一。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如何杜绝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认真阅读标题说明就行了。但必须把这一方法养成习惯,否则依旧会有这样的错误产生。
二、解主观题
回答主观性强的题目,在步骤上大体与解答严密逻辑题一致。也是分四步走:审题——思考——书写——检验。但在部分细节上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同时尽管主观题在量上比不过客观题,但它所占的分数比例是相当可观的,其中又以简答题与问答题为分数“大户”。因此我们以一定的篇幅来讲讲解答这两种题目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解简答题
由于题目往往是一句疑问句或祈使句,因此简答题比较直接明了。所以审题这一环节虽不可或缺,但相形之下并非是最重要的。做这类题目时重点在于思考解题方法。
解题的一开始,我们就要准备好草稿纸,以便记下各种各样的初步想法。然后根据自己相应的知识储备,按照已经思考得来的解题步骤去组织要点,构成答案的主干,并用提纲化的形式在草稿纸上条理清楚地罗列出来。在这一步里,应根据命题的具体要求,做结构上的组织安排,让答案在内容上形成相应的逻辑或因果关系。如简述的题目要形成答案与内容的因果关系;而分析性的题目则要有主次明确的并列关系。
简答,就是要简洁地回答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问答题的简化,也正是因为它是简化了的问答题,所以就要做到答题简明扼要,观点鲜明。相比之下,简答题的答案要达到简于问答题,就要严格压缩例子和论据的字数。
在压缩字数的同时也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过于简略而显得不够完整;二是唆。不够完整是因为缺乏内在的逻辑,这需要进行技能训练以弥补不足;而有时优秀的解题者也会出现少唆,主要是害怕漏掉必要的知识点,针对这一点。你一定要相信自己对知识的正确掌握,要对自己有信心才行。
2.解问答题
和问答题相类似的的题目有论述题和材料解析题。这一类型的题干阅读量较大,有时字数多达占了半张试卷,所包含的信息量也就相应地加大,因此我们要努力从题干中搜集与答题相关的材料、信息,力图准确地理解题目的主旨。
那么如何把握这一点呢?
(1)审题与构思。
对于解问答题来说,审题的做法是阅读题干,目的就在于根据题目所给的题干与相应材料准确地理解题意。
在这个阶段里要十分重视具有关键意义的字词语句。什么样的词才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呢?在这里“关键词”是指那些要求答题者做出回应的语词,如“分析”“比较(对比)”“评述(评论)”“定义”“论述”等。此外还包括那些对答题者如何回答问题起着导引作用的动词如“评价”“解释(证明)”“总结”“追溯”等。
那么这些关键词都有什么含义?它们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下面我们将分而述之。
出现“分析”一词时,我们就应该明白这道题要求我们写出材料的主要思想,分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意义。
一看到“比较”或“对比”这样的字眼,就知道这是出题者要我们集中表现材料的相似和差别之处,只不过前者侧重于“较”,即“a较b如何”,在它们之间也许差异性很小,要比的重要点在于程度。而后者则更注重于“比”,考查重点在于测试应试者对材料之间的区别的把握度。因此要认真看清题目,以防答题时出现文不对题乃至前功尽弃的现象。
“评述”和“评论”差不多,都是评析事物的正反两面,评述是依据正面和反面理由提出自己深思熟虑的观点。而“评论”则是给重要的正反面或重要的部分做梗概,并在适当的地方做些评判性的说明。
至于“定义”一词的出现,显然出题者是想考查答题者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对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否能够进行确切而简要的说明。
“论述”,顾名思义,除了“述”之外还应有“论”,要做到边叙述边议论。也就是让答题者叙述一件事或一种现象,并加以评论,至于评论的内容,除了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外,一般还要谈到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的办法。
“评价”与“论述”有相近之处。它是引用某件事情或某个现象的积极特征或消极表现,并以此来估量和评价这件事情或这个现象。
把“论述”与“评价”比起来看,前者更具有主观性。因为“论述”是就事论事,对事件或现象持怎样的态度全凭解题者自己判断。而在“评价”一件事情或现象时,对材料的看法一般是已经确定的,因为前面说过,评价是利用被评价事物的正反两方面的特征来衡量事物的本身,因此被评价的事物或现象本身必须都同时具有明显的或积极或消极的方面,甚至已成公论,这样解题者才好“引而评之”,否则“评价”将无从谈起。
“解释”,同“证明”一样都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阐述,以使问题明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前者侧重于举例子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在后者中,例子已经由题干提供了,解题者要做的是指出这个例子存在或发展的证据,并要为自己的观点或结论提供其所依附的“土壤”。
“追溯”,实际上是“论述”的一种,它主要描写一件事物或一种现象的来源、历史和发展、变化,并在讲述的过程当中适当地加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总结”,要求解题者对要点提出一个简短的、总体性的看法,并要说明要点之所以成为“要点”的原因。
找到关键词后,如果是平时的一般练习,我们可以直接在词的下方做一标记,以示着重。但如果是在考试当中,这种方法就不可取了,因为在卷面上做记号是考场纪律所不允许的。为了在对我们的思绪进行引导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可以把关键的字句抄录到草稿纸上,这样就既可以减少误会,又可以在草稿纸上直接围绕重点词进行构思。
(2)答题。
这里的“答题”是独立意义上的答题,即组织、书写答案。
一道问答题的答案应该成为一篇简练的优秀的议论文,主次必须分明、结构必须清晰,这样才能让读的人看得明白;全篇要有序言和概述,要有鲜明正确的论点和翔实充分的论据,这样才能让人信服;论述的主题还要有一条明确的主线以联结全篇,必要时还需要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次线,这样才能把问题说得清楚、透彻。在答案的开头,一般要安排一个起首段,答案的主题要在这一段当中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提出来,这将使你的答题主旨一目了然,便于接下来铺展的答案。
以上所说的是对答题的整体要求,它能够让阅卷入对你的答案产生兴趣,并看得清楚明白。在论述的主体中要开始对问题分别进行具体详细的阐述,并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局部的主次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织。一般情况下,每一自然段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加以阐明就可以了。此要点须在此段的主句中出现,其他句只是用来辅助阐释这个要点,不要交叉论述各个要点,简洁明了才是第一位的,这在考试中至关重要。因为这样做能够使你的答案井然有序,方便判卷者对答案的浏览,从而尽可能地多得分数。
这一步还有以下具体的技术细节需要特别关注,这是影响得分完整的、绝对不应忽视的问颗——
①恰当地使用前言后语的连接词,注意全文的起承转合,以及对各种逻辑关系的表述。
②严格地使用所考查学科的术语和专有名词,这是规范化解题的表现。即使该题的要求是放散性的,如“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也要尽量用术语体现思想,不要追求风格的个人化。
③结尾段可以用题干中的词句结尾。这样做能够体现思维与解答的严谨,使答案与题目浑然一体,强化答案的说服力。
(3)检查。
这是解答任何一种题型都必须做到、做足功夫的最后环节。有的同学可能会问:“答问答题又不是解数、理、化的计算题,怎么也需要‘检查’呢?”要知道,检查是保证得分完整,从而使分数“看涨”的重要手段,因此,它是答题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问答题的检验要从完整地重新阅读题干做起,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前面所说的“问答题的题干一般较长”,刚才答题前的看题说不定看漏了其中的某个字词,从而影响了答案的完整性或正确性。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时间在这时一般已经所剩不多了,所以重读题干要做的一个字是:快。
再次看完题干之后,还要按照方才的解题思路与草稿提纲,从头到尾再审读一遍答案。有可能你会从中发现有那么一两个答案的要点遗漏了;或者头脑中突然灵光一闪,新思路就此闪现。
我们知道,和问答题相类似的题型还有综合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虽然形式接近,但从个体而言,这三种题型对检验工作的要求还是有所差别的。
①综合论述题是难度最大,分值最高,也是对答案的完善要求最高的,需要运用前文所说的“以线索联结全篇”的技巧,使答案的全文成为一篇精简的论文。
②问答题对答题时内容的完善程度的要求介于综合论述题与简答题之间,要防止出现太过简单或者长篇大论这两种不良倾向。
③材料解析题集中出现在语文、历史、政治等文史科目的命题之中。此类题最突出的特点是必须紧扣材料与主题来展开答案。一定要充分利用材料,剔除无关的障碍性内容,准确捕获有关信息,才能把问题回答好。
解题不管是在应试教育还是在素质教育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都是学习效果的检验或者升学资格的考核。因此我们决不能轻视了解题这一学习环节。我们要讲究解题的策略,从整体上把握解题的全过程,做到解题之前,心中有数;解题之时,沉稳冷静;解题之后,不骄不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