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胶东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恐怖的传说——“永乐扫北”。
扫北这是怎么回事,每当提起来,成了一个杀人的代名词,和前所未有灭绝人性的杀戮。
在第一部:保卫洪家庄,用以下的一段话来概括叙述何为过。那就是:
血的拼杀,血流成河。英雄侠女与恶魔较量,杀人军队残忍疯狂。恶魔与侠女,丑恶与悲壮。杀声与血泪侵染岁月,烟尘肆虐弥漫江湖。
血中有泪,泪中有笑再有泪。其中滋味,不是泪尽,不是笑尽。诙谐滑稽伴丑恶,悲壮悲歌壮英魂。真实场面显狼烟,残酷岁月留足迹。留下恶魔溴万年,留下英魂活人间。残酷莫比一扫北,丧尽天良失人伦。横扫人类遍地骨,残血流淌灌大地。
一声长吟,多少泪化悲刃刺心肺。滴滴泪水,怎不伴音人心碎。暮然回首,世间血泪怎可为。
公元一四二〇年,山东胶东爆发了以唐赛儿为首的农民起义。
这次起义,让山东胶东半岛和江湖武林进入了一场混乱的大屠杀中,朝廷的军队,也就是明军,在借镇压唐赛儿起义军之时,对胶东的村村户户,实行了全面的大屠杀,江湖上,以黑衣魔女为首的恶魔们,掀起了腥风血雨的大拼杀,这次大屠杀之惨,规模之宏大,影响之大,在民间留下来的阴影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空前,到得如今,一直都在胶东民间流传,民间有些村志和县志都对这次大屠杀有不同的记载,并都称这次大屠杀为“永乐扫北”。
永乐扫北,这四个让胶东感到残忍的字,又是怎么来的?又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这次残忍的大屠杀,正是发生在大明朝开国皇帝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在南京自己称帝后的永乐年间,永乐就是朱棣称帝后的年号,扫北,就是当时朱棣称帝的京城在南京,山东胶东就在南京的位置而言是北面,所以把这次大屠杀称为“永乐扫北”。
这又是一场怎样的大屠杀,说起这次大屠杀,这又要与唐赛儿起义说起了。
说起唐赛儿起义,这也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也就是大明燕王朱棣称帝后的永乐年间,由于燕王朱棣,在与其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也就是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章的身为太子的大儿子朱标的儿子,由于朱标死在朱元章之前,所以朱元章在死时将皇位传给了他的皇太孙朱允炆,朱元章这样把皇位一传给皇太孙,身为朱元章的第四个儿子,当时被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就心里不服,认为朱元章有儿子不传,偏传给孙子,所以在朱允炆登基做皇帝不久。就爆发了以燕王朱棣为首的长达四年的叔侄争夺皇位的战争。这场战争,由于双方只顾打仗,所以使地方的经济十分萧条。特别是当时又在山东半岛连年发生灾害,不是旱灾,就是疾病流传横行,致使整个胶东大地,平民百姓都在旱灾和疾病横行的肆孼中,贫苦的百姓,饭都吃不上,又哪里能有钱治病,所以都是得病而无钱治,只有睁着眼倍受疾病的煎熬而无奈的挨到死。且当时又官府及其的腐败,由于疾病和饥饿遍地横行,官府视为平常,一味的视而不见,一味的不管百姓的死活,任凭饥饿疾病横行流传蔓延,致使整个胶东大地,平民百姓都挣扎在死亡的水深火热之中,致使村村户户,民不聊生,尸骨遍地,村落里四处可闻生者哭死者的断肠之声。
而在此时,在山东胶东滨州桓台县,以行医为生的民妇唐赛儿,便自寻草药四处免费给人治病,经她免费治好的病人,青壮年男子就有六七万人。但在治病中,唐赛儿渐渐发现,她虽然给人治好了病,从病魔的死亡线上把他们拉了回来,但救不了他们的饥饿,他们忍饥受饿,最终被饿死的结局,始终无法用医术来挽回。唐赛儿在给百姓治病中,看到官府中的官吏,由于在四年混战中,都养成了对百姓的死活不问不闻,甚至有的地方官吏,还又利用自己善玩手段,趁着混乱来压榨欺压百姓,那样子就要榨干百姓的最后一滴血,因此弄得百姓怨声载道,苦难遍地,令唐赛儿闻之十分气愤。
却在这时,有一个病人,因为感激唐赛儿为他一家人治好了病,而无钱报答,便将祖传的一本书送给了唐赛儿。唐赛儿得了此书一看,见这本书上尽记载着一些剪纸为马,扎纸成人,撒豆成兵的秘法。于是唐赛儿十分高兴,认为可以用此书上之法来抗击官府官兵,来救苦救难,来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她便找了落第秀才宾鸿,日夜教她攻读此书,按照此书上说的来演练技法,而学得精通其道,深明其法,并立刻将她行医救下来的六七万正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而生死难卜的青壮年男子集合起来,编成组织,准备有朝一日一声令下,一齐起来首先砸官府,开粮仓,放粮救民,一起起来造官府的反,要率领百姓打出一个没有饥饿的天下来。却由于叛徒告密,其丈夫先被官府扑杀,继而,一些起义的首要人物也相继被抓,于是起义不得不提前仓促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