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只是为了让看官们了解下隋代形势,查了些资料,只为交代一下,猪脚走的路都是自己的路。)
大业年四年,隋炀帝为了满足自己淫欲,耗费大量财力开拓运河,凡年满15岁男子皆被征召,为赶工期,投入近200万人开凿,完工时死伤过半隋炀帝的一己私利,造成运河两岸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人民怨声载道!!
大业七年,召见高丽使臣,高丽使臣倨傲争利,隋帝勃然大怒,席间连连暴吼“一小小的高丽国就竟敢如此无礼,这都不加教训以后何以管天下····· ”下令高丽国君速来朝贡赔罪,因高丽国君惧怕,未能按时朝贡,隋炀帝下诏征讨高丽,命令天下兵卒,无论远近,都于次年春聚集于边境涿郡。
次年正月,大军全部到达,一时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 这年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 岸展开。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隋先头渡河的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等战死。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每当城池将陷时,守军便用缓兵之计,诸将为炀帝训令束缚,不敢专擅,致使辽东城久攻不下,数十万大军困顿于一坚城之下。六月,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同时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宇文述军一日七胜,很快渡过萨水,进至距平壤30里处。乙支文德佯为请和,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至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殿后的左屯卫大将军辛世雄战死,诸军皆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浿水,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退屯海边。及闻宇文述兵败,亦引军还。八月底,炀帝下令撤军,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
大业九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丽。此次出征炀帝接受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包围辽东城,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正当辽东岌岌可危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炀帝大惊,不得不密令撤军,军资、器械、攻具及营垒等皆弃之而去。征高句丽又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大业十年,隋炀帝发动第三次攻高句丽之战。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在毕奢城大败高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高丽因连年作战,已困弊不堪,无力再战,乃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奔高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炀帝见已挽回两败之辱,遂班师还朝!
连年征战,加上国内开凿运河所伤元气未恢复,隋炀帝又过于骄奢淫逸。人民吃不饱穿不暖,上梁不正下梁歪,自上而下的污浊之气弥漫着整个大隋江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炀帝在征战这几年里,后院连年起火,各地义士纷纷揭竿而起,一开始隋炀帝都还能以雷霆手段加以镇压,随着起义军军越来越多,隋炀帝也渐渐顾此失彼了······
大业七年一月,正当炀帝下令出兵高丽,并征调大批兵士、粮饷和建造大量的军船时,山东灾荒严重,百姓无家可归,yin交不出所需,山东邹平人王薄聚众起义,起义军占领了长白山,王自称是“知世郎”,他还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以号召人民抵制出征高丽的战争,各地受苦农民纷纷参与。,。
大业九年,已高居礼部尚书的名将杨素之子杨玄感因深知隋炀帝猜忌大臣,于是开始策划谋反。乘炀帝两次出征高丽,玄感在黎阳督粮。此时农民起义已经陆续爆发,玄感以为机不可失,遂滞留粮草,并于同年六月初率兵割据城池。又伪报辽东的水军总管来护儿谋反,屯兵于黎阳。李密自长安率兵至黎阳,成为玄感谋士。李密认为上策是北据幽州,以断炀帝后路,中策是西入长安,以控制潼关,下策是攻击附近的洛阳。而玄感采纳的恰恰是下策,进围洛阳。久战不克,隋援军到来,玄感腹背受敌,被迫西撤。
大业九年,杜伏威、辅公炻聚众起义,先进入长白山,后向淮南发展,合并苗族海潮等几股起义军,歼灭前来镇压的隋军,声势日渐壮大,逐渐控制了淮南、江北各县·····
大业十二年,李密入瓦岗军,同年十月,因李密劝翟让迎击隋悍将荥阳通守张须陀所统精卒,大败隋军,故翟让命他分统一军。李密军令严肃,赏赐优厚,士卒乐意为他所用。他建议袭取兴洛,开仓赈济,扩充队伍,然后进取东都·····
······
······
······
起义军若雨后春笋,纷纷冒出头来!
至此各路反王纷举义旗,群雄割据,天下大乱!谁枭雄?谁英雄?
而我们的秦牧现在又在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