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战国枭雄 默认卷 第十六章 美女相伴

暗红色的夕阳悬挂在西侧的山头上,只剩一个半圆,似乎迷恋这个世界不愿离去,因而紧紧抓着山头。

赵原亲自拉着一辆装满石灰石的木板车走在最前面,姬柔儿素白纤细的小手搭在车尾,用力推着。

其她少女也学着二人的样子,两三人自成一组,用力推拉着木板车。

在这个没有橡胶的年代,车轱辘完全是木板削成的圆形,推起来很费力,赵原真不知那几名妇女为何能轻而易举的把石头拉回家。

来到村北之后,赵原并没有发现窑炉,除了不远处的农田外,便是连绵起伏的山丘。

“柔儿,爷爷说的窑炉在哪?”赵原很随意的问道。

这话立刻让对方脸红,赵原为了表示亲切对村长直接称呼爷爷,而村长只有姬柔儿一个孙女,除非他的孙女婿可以这样称呼。

“在那边。”姬柔儿左手捂着嘴巴,右手指着前方,极为羞涩。

得知赵原有问题,那些胆子大的女子主动凑过来,为他指引方向。

赵原在五十米外的一片空地上找到一个半米深的大坑,大坑的底部光滑平整,中间还有个胳膊粗细的小孔。

“这是窑炉?”赵原挠着头不解的问道,这完全颠覆了他对窑炉的认知。

“从这里下去。”一名扎着马尾辫的少女指着五米外的洞口说道。

这个洞口大概有三尺宽,五尺高,刚好能容纳赵原通过。

由于天色渐暗,且洞口深不见底,里面漆黑一片,赵原本想打开手机上的电灯,最后还是选择点燃了一根树枝。

燃烧的树枝有两个作用,其一,可以照明,其二,可以检测洞口内部的氧气含量。

洞口内部空气不流通,很容易造成缺氧的环境,贸然进入极其危险。而火焰恰好可以起到检测的效果,火焰的燃烧需要氧气,倘若洞内没有氧气的话则会熄灭。

幸运的是,火把深入洞口内并没熄灭,赵原也就放心大胆的进入,大概走了五米之后前方突然变得低矮,只有不足一尺的高度,不过四周的空间有所变大,形如一个圆盘,一束血红色的光芒,从圆盘的正上方射入。

此刻赵原终于明白窑炉的原理,外面那个半米深的大坑,相当于窑室,用来放置陶瓷胚体,中间的小孔相当于火眼,火焰由此喷出。

赵原前方的圆盘位于窑室正下方,相当于火膛,用来承装燃料。

烧制陶瓷时,只需把制作好的胚体放在火眼的周围,然后点燃火膛内的木柴,火焰由火眼喷出,从而对陶瓷的胚体进行加热。

这就是典型的横穴窑,比起夏商时代的钳锅加热要强很多,却不如多个火眼的竖穴窑效率高,更不如依山而建的龙窑生产量大。

诸如姬家村这样的小村庄成千上万,能有这个小规模的横穴窑实属难得,赵原也不敢奢求修建一个巨型龙窑,不过,却有兴趣搭建一个比龙窑更先进的“馒头窑”。

不论是横穴窑、竖穴窑还是龙窑,都要通过火眼加热,这种下进上出的方式浪费了大量热能,并且靠近火眼位置的温度高,造成加热均匀的现象。

馒头窑却是另一种方式,它的窑室、火膛都在同一平面内,只不过火膛要更靠近圆形边缘。

巨大的圆形平面四周垒上泥土,就连上方也搭建曲面屋顶,木柴点然后火焰沿着墙面向上,然后被顶部的曲面折挡回来,均匀的落在整个圆面上,既节省了热能,又提高了加热效率。

并且,相比依山而建的龙窑,修建馒头窑的工程量要小很多,赵原这种想法也不是痴人说梦。

透过忽明忽暗的火光,赵原在旁边找到不少木柴,足够他烧一个晚上,于是拿了一些,平整的铺在火膛上,借助手中燃烧的树枝将其引燃。

满铺的木柴燃烧后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整个洞穴内都变得炽热,赵原急忙窜出,脸上还是沾满了灰尘。

夕阳已经完全落下,天色变得黑暗,唯有那从火眼内喷发而出的烈焰火光四射,既温暖又美艳。

少女的心思总是感性的,面对美好的事物没有丝毫防御力,二三十人围在火柱四周露出渴望的眼神,脸上的笑靥如花,却比火焰本身美了何止十倍。

“好美的夜晚!”姬柔儿仰头看着天空,发出无尽的感慨,若非词汇受限定要吟诵出绝美的篇章。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不知是月光的美,动人心弦,还是女子的俊,撩人心扉,总之这首《诗经》中的名篇《月出》,脱口而出。

“公子果然多才,这可是楚地诗词?”姬柔儿不知其意,却临其境,用崇敬的目光看着赵原。

战国时期唯有《诗经》、《楚辞》最负盛名,素有楚人善吟诗之说,所以姬柔儿立刻想到这是楚地之诗。

“屈子的楚辞的确精妙绝伦,开启了浪漫主义的先河。”赵原暗暗点头,不由的想到楚国的屈灵均,同时又摇了摇头,笑着解释道“这可不是楚辞,而是思无邪的诗经。”

姬柔儿才不懂何为楚辞,何为诗经,撅着小嘴有些失落的点点头,她多希望自己也有学问,能跟赵原谈论这些风雅的话题。

看着小姑娘失落的样子,赵原本想教他读书写字,顿时又觉得不妥“妈的,老子也不会写赵国文字,到时候别露馅了。”

建国以后,我国开始推行简体中文,所以说赵原接触到的是简体字,就算勉强认识几个繁体字,也绝不是历史悠久的赵国文字。

中国的汉字文化久远,从夏商时期的甲骨文,到春秋时期的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历经了巨大的变革,后来被西汉时期的隶书取代。

秦国统一六国之前,周朝使用金文,秦国使用大篆,其它六国在金文的基础上随意消减笔画,形成不同文字,后来秦始皇施行“书同文,车同轨”,于是六国的文字消失不见,也就是说赵国文字具体是个什么样子,没人知道。

想到这里,赵原可不敢轻易写字,恐有被当成别国细作的嫌疑。

为了打破眼下尴尬的场面,他也只能埋头水泥的烧制工作。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