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人生具三情:爱情亲情与友情——三情支撑力无限,事业方可大成功!
福来有幸娶秉华,家更和谐万事兴……贤妻良母好儿媳,党员伉俪树高风!
婚恋富有戏剧性爱情不是怜悯,也不是感恩,而是两情的交融,两心的紧贴。英国16世纪的伟大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讲:“爱情是生命的火花,友谊的升华,心灵的吻合。如果人类的感情能区分等级,那么爱情该是属于最高的一级。”诚哉斯言!
梁福来在小站中学上初三时,结识了本村同班的一个女同学。她是烈士之女,父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是他在前线用机枪打低空扫射的美帝飞机时,被炸死的。后来,母亲改嫁了,她就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从外表看,她身材苗条、眉清目秀;在性格上,她态度温柔、心底善良;对待学习,她自觉认真、成绩优良——这在很多方面,都同英俊、聪颖、善良、上进的梁福来相近,甚至相似。因此,俩人的共同语言很多,经常接触,关系较好。每天晚上,俩人都在她家煤油灯底下的同一桌子上,面对面地一起复习功课,完成作业,讨论问题,互相帮助,经常一学就是半夜——不但学得好、记得牢,还都感到心怡神悦。渐渐地,俩人之间,就悄然萌长了一种纯洁而又真诚的莫名吸引力……那种并非一见钟情的爱恋,往往就像初春的雨丝,静悄无声地洒在尚未经过爱情的年轻人的心田,很难察觉。直到后来催出爱情的蓓蕾,当你回首往事时,方才意识到:这是友谊由量变到质变,即将成为爱情的幸福而甜蜜的初恋。他俩正是如此。“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他俩,虽未挑明,但都心照不宣。初三毕业后,俩人都考上了高中,可是,家境更为艰难的她,却不得不回家务农挣工分。又极愿同她在一起,但爱莫能助的福来,为不同她分开,也回村了。不久,早已看出端倪的她爷爷,正式向梁福来的爷爷提亲。不料,梁爷却因她无父、无母等原因而婉然谢绝;孝顺而又尊重家长意见的福来,也只有忍气吞声,默然颔首。
翌年,即1962年秋天,喜欢摆弄电器的梁福来,在从小站镇买完电子元件回村的路上,正在稻场捋稻子的福来大姑把他喊过去,郑重其事地对他说:“福来,你马上回家,我给你说个媳妇儿!”
他回家一看,是从沧州来这里要饭的娘儿俩,小姑娘叫林秀兰,个头不高,却还健壮而精神。
十分重感情的梁福来,因为还想着那个同学,所以对眼前这事儿很不情愿,表现得很淡漠,可又不好执拗地违背爷爷、爸爸等长辈的意见,只好怏怏不乐地垂头无语……当晚,家里人把18岁的梁福来同15岁的林秀兰安排在同屋同炕住。福来因为心情郁悒一言不发,秀兰则是刚来羞怯更不说话——是名副其实的同床异梦。俩人就这么谁也不理谁地默默地度过了一个个漫长的秋夜。在林秀兰母女吃、住梁家的近一年中,梁、林二位,虽然一直住在同屋,但犹如路人,很少说话,也不吵闹,更未在肉体接触,只是各怀心思,从不沟通。这期间,梁福来的奶奶曾三次领着林秀兰他俩,到小站镇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在半路上,梁福来总是以逃跑表示抗婚,结果都未登记成。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讲:“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确如此。完全由双方家庭包办的梁、林的共处,“就是不幸”!这“不幸”,不仅使天真无邪的花季少女林秀兰的心灵蒙上了阴霾,也使心底善良的有志青年梁福来的思想增加了负担。他白天同社员们一起,骑着车子到塘沽盐场搞副业:用海水熬卤块,卖给山东省——路途远、活又累,可他总是愁于婚事,心不在焉。有一次,他在用河水浇水稻后的浅水里摸鱼,因为心事沉重、感情压抑,河底的瓦块扎破了脚,他竟然毫无知觉,直到走上岸上一清醒,才发现血流如柱,疼痛难忍……精神的痛苦比生活的艰辛更难以承受。在万般无奈下,善写不爱说的梁福来,经过深思熟虑,挥笔给林秀兰在老家的父亲,写了一封长达10多页的信,信中礼貌而又明确地阐述了他与秀兰毫无感情的事实,并正式提出退婚。信寄出,他才把此事告诉了爷爷、爸爸等全家人。此举果然奏效,信发十多天后,林秀兰之父——一个矮瘦、朴实的小老头,从沧州农村步行来到梁家,还带着一把送给梁家作纪念的林家祖传的锄头:锄的铁板儿银光闪闪,就连锄把儿也磨得油光锃亮。这首次谋面的梁、林两家的主要家长都是以礼相待,互敬如宾。当各自把孩子的情况,心平气和地如实讲明、双方都同意好说好散后,梁家又请他们吃了饭,才握手言别、目送其踏上归途。从此,梁福来的一块心病摒除了,思想解脱了,精神爽快了——眼前展现了一派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明媚天地!
梁福来得知,此时的那个女同学,已经远嫁大港区徐庄子公社,据说是同一个退伍军人、公社武装部长结婚了。梁福来在心里暗暗祝福她……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民的好总理***的夫人邓颖超说:“爱情绝不仅是花前月下的漫步,长板凳上的叹息,更主要的是共同理想、共同事业的道路上携手前进。”就在梁与林分手几个月后,梁福来结识了来本村插队知青、比他小一岁、家住小站镇二街的杨秉华姑娘。福来的奶奶领他去过秉华家一趟。秉华家是城镇贫民,她虽聪明伶俐又好学,但因生活困难,只上到初中一年级就辍学了。她高条儿身材、面目清癯、态度和蔼、体质甚好,在家什么活都干。有时到了福来家,也是眼里有活儿,手头勤快。她见福来的母亲有抽疯病,就抢着干这干那。比如,缸里没水了,她二话不说,拿起两个水桶,就从村边的马厂减河里灌满水,一手提着水桶,挺着腰板儿,噔噔噔,大步流星,一趟一趟,直到把一米多高的大水缸打满才罢手。福来的爷爷等全家人,都很喜欢这个虽生长在城镇,但却泼泼拉拉、精明强干的好姑娘!福来他俩,有说有笑,情爱甚笃,因此相识半年后的1964年正月16,俩人就喜结良缘。
在大喜这天,经济状况业已好转的梁家,慷慨地花50元租来了一辆小卧车,从小站二街接新娘上车后,到市里风风光光地兜了一大圈,然后,又经小站街里,才回到头道沟村的梁家新房前举行婚礼。这在当时农村尚不多见的迎亲礼仪,使众人感到新鲜和赞叹!就连当时来村搞“四清”的工作队员,也谑而不虐地对杨秉华开玩笑说:“够洋气、够气派呀——你可真是个时尚的高价新娘啊!”
这年轻、心善又任干的秉华一来,梁家的日子就如锦上添花: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和和美美!福来每天下地干活挣工分,或者在生产队搞副业挣钱。贤惠勤快的秉华,不仅挑起了料理家务、伺候老人,特别是精心照管抽疯婆婆的重担,她还亲自带婆婆到医院看病,并按医生的嘱咐,用药配木耳治病,半年后,病情好转,婆媳关系融洽,有如亲生母女。秉华还同社员们一起在生产队下地干活,在大伙儿歇盼时,别人都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地休息,可她却坐在地上,抓紧时间纳鞋底子。当她在地里干完一天活回到家,做完饭,再给老人们一个个都盛上、送到手以后,他的两腿已经疼得连炕都上不去了,只能用手搬着腿上炕。第二天一早,她又得起来做全家人的饭菜,然后匆匆下地干活挣工分……了解和真诚,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我国20世纪的著名学者林语堂写道:“‘专一’的爱情,是幸福家庭的前奏曲,也是欢乐夫妻的进行曲。”反之,不知和猜疑,则是爱情的分离剂——它足可以使双方互不信任,甚至分道扬镳。在梁、杨结婚的当年底春节前,福来的奶奶领着会剪窗花的杨家之子即秉华的二弟,在本村挨门串户去卖窗花。在村民们随意谈话中,秉华的二弟得知:福来曾同姓林的结过婚。他回家一说,犹如平静的湖水投下巨石,顿时掀起轩然大波:秉华的父母等全家人,都对梁家极为不满,很快把女儿接回娘家去住,提出离婚!经梁家人及其亲戚朋友多次登门解释,细说实情,并找出街坊邻居多人证明,在一个多月后,福来才又把秉华接回家来。我国现代诗人和学者何其芳吟咏:“爱情原如树叶一样,在人忽视里绿了,在忍耐里露出蓓蕾。”誉满全球的印度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这样赞颂爱情:“爱情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梁、杨的爱情正是如此。自那以后的40多年来,梁福来和杨秉华这对患难与共的般配伉俪,总是相敬如宾、相亲相爱、相濡以沫、相辅相成,直至而今,乃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