绾绾是哭着被抱来的,看着她的小脸都被哭红了,竟然开始打起嗝来,想来是哭的狠了。
杨昭十分心疼的接过来,“绾绾,别哭了,以后和哥哥一起生活,怎么样?这里有好吃的,好玩的,你想要什么,只要你听话,就可以得到什么,好不好?”
“不好,绾绾要见爹爹和阿娘,还有建成哥哥,我不要在这里,不要!”
说到最后,竟然开始挣扎,在杨昭脸上挠了一爪子。
“陛下,这……来人,赶紧把绾绾小姐带走,传太医。”
曹正淳看见杨昭脸上的血痕,急忙下令。
绾绾也被吓住了,不敢再哭。
“老曹,别大惊小怪的,朕没事。绾绾,别怕,哥哥没事。走,哥哥带你去你以后要住的地方。”杨昭抚摸绾绾的后背,帮她顺气。
也许是绾绾因为伤了杨昭,有了愧疚之心,也许是别的原因,她竟然没有再哭闹,也能够陪着杨昭一起用餐。
杨昭安抚好绾绾,让四岁的南阳公主和她一起玩耍,让绾绾早日适应在宫中的生活。
南阳公主说起来也挺可怜的。她和杨昭是同父同母,萧太后到底是更爱杨广,陪着他去洛阳了。那南阳公主那么小,不好一起带着去,就把他扔进宫里来了。当然了,还有六岁的蒲王杨暕。到底是自己自己的亲弟妹,杨昭就很大方的收容了他们。
不过,他特别感谢自己当初的英明,要不然,没有南阳公主在宫中,他都找不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把绾绾弄进宫里来。
他其实忘了,没有借口的时候,往往是最不需要借口的时候。凭借他的厚颜无耻,一定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走到太极殿门口,忽然听到从蜀国带来的小太监的练声的声音,觉得十分欣慰。看来,谢谢小太监真的很听话呀!
因为蜀王已经把这些孩童阉割了,他们也没有别的出路,只能进宫。但是他们还这么小,杨昭觉得让他们服役太过苛刻,所以就签到得到了一本《好声音是怎么炼成的》的书,选了一些声音动听的小太监,开始让他们练习歌剧。
古代欧洲,最好的歌剧演唱者,都是阉割者。他们为了保持美妙的声音,或自愿,或被动的成了宦者。
他虽然觉得这样的做法十分残酷,但是既然这些孩童已经成了太监,那就让他们做点艺术上的贡献吧!
他想要的大隋,不仅是开疆拓土的大隋,还要有非常繁荣昌盛的文化艺术。
突然,一个孩子看到了他,向他跑过来,向他叽里呱啦的说了一通话,他一句话也没有听明白。
“老曹?你听懂了吗?”
杨昭无辜的看着他。
曹正淳解惑,“应该是蜀语。毕竟,老臣和您一样出生在北京,说的是普通话,这蜀国的话,臣真是和您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杨昭长大了嘴巴,“……”
那孩子也很着急,又叽里咕噜的说了一遍。
但是,很不幸,杨昭一句也听不懂。
好不容易凭借一个出身成都,但是又在宫中待了好久的太监的帮助,打发了小鬼,杨昭感觉好累。
半夜,他拖着下巴沉思,难不成,以后还会有各地的大臣说些朕不懂的话?那个时候,没有翻译,我应该怎么办?
杨昭一下子跳下了床,“老曹,马上传旨,朕要统一官话,普及官话。”
这种尴尬的事,当然要提前杜绝。
当然,让那些关陇贵族集团改说正宗的北京普通话,他们这些长安人表示接受不了。
“陛下,长安是一国的都城,官话怎么也应该是我们这长安话吧!你让我们学的那劳什子,不配成为官话吧!”
一众大臣反对。
“那爱卿们觉得这长安话好听,还是我那官话好听?你说这长安话清楚易理解,还是那官话清楚易理解?”
长安话不就是陕西话嘛!当然,方言自有存在的必要,问题是,朕也学不了呀!朕是天子,难道还要朕迁就你们?
杨昭之所以能够听懂陕西话,纯粹是自己的一个好朋友是陕西人。跟他打交道,自然而然的也就能够听懂了。但是懂是懂,说,他是不会说呀!
众大臣觉得皇帝的问题不好回答,也只会放弃回答。
“众位爱卿,朕也没有催逼你们马上学会官话,你们何必这么反对呢?慢慢学,我们君臣同心,共同进步。”
杨昭第一次在朝堂上和颜悦色的说话。
这毕竟是增强软实力,没有必要那么严肃。所以,他也适当的松缓自己的情绪。
“陛下,咱们这长安话还是很好理解的,不好理解的是四川的话。要不,您就着重让那些说话不容易懂的地方,学习官话?”
一众大臣继续打商量。
别的都好说,只要自己不用学官话,别的地方,怎么着,都行。他们不关心。
他们觉得这长安话是他们的特色,要是非得学了那官话,自己的贵族身份,不就体现不出来了吗?
杨昭恼了,没好气的说,“怎么,朕好言好语的和你们商量,你们不听是吧?非要朕杀几个人,你们才开始办?”
“陛下息怒,臣等听命就是了。”这些臣子经过最近的一系列事情,已经明白,杨昭不是他爷爷,没有他爷爷那么英明,那么重感情,所以,也学乖了。
陛下不就是爱折腾嘛,让他去折腾吧!等恶果显示出来,我们再反对不迟。
“既然如此,那就迅速学会。一个月后的上巳节,朕举办修禊宴会的时候,都给朕用官话说话。还有,多读读书,别到时候一首诗都做不出来,丢人。”
人家王羲之举办兰亭修禊收集了几十首诗歌,他举办的时候,如果群臣都没有人家十几个人写的诗多,他的脸往哪儿搁?
也许是杨昭给予的压力太大了,顿时,官员们都疯狂的购书请先生,开始增加自己的学问。尤其是那些不怎么识字的官员,更是加倍努力。因为这样,这股风刮到了民间。
当今皇上重读书人,又在全国开建了学校,所以,隋朝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了。
曹正淳请他给建好的学校赐名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写下四个大字,“孔子学院”。
曹正淳夸赞,“这名字好。天下读书人都应该以孔子先生为榜样,而且孔子先生是天下读书人的祖师爷,给学校取这样的名字,再合适不过。”
“哎,老曹,有见识,不错不错。”杨昭也非常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