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跟着了凡学修身 §[第一章] 出身无法自定,出路可以自寻

了凡是个苦孩子,童年丧父,他的爸爸的生前夙愿就是让儿子子承父业,所以他的妈妈要他弃举学医,告别功名悬壶济世、养活自己。了凡还是个听话的孩子,虽然一心向学,但母命难违,只得一面羡慕其他走进私塾的孩子,一面背着父亲留下的千金要方,直到慈云寺的一次邂逅才成为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

古今中外的很多奇迹都源于奇遇。如果不是在沂水圯桥上遇上个疯老头且耐着性子被他三番五次地捉弄,一代谋圣、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也不会得到那本黄石公授予他的《太公兵法》,从而辅佐汉高祖刘邦终成霸业。

了凡也是这样。书中虽然没有给出确切的时间,但应该在他15岁(1548年)时的一天,他在慈云寺偶遇一位老者,体貌非凡,长须飘飘,仙风道骨。了凡行礼寒暄后,老者回复道:你本是仕途之人,明年就能考中秀才,为何不去读书呢?

了凡将母亲令其弃读从医的来龙去脉和盘托出,同时也大致清楚了老者的来历:老者姓孔,云南人,深得宋代邵雍所精皇极数术真传,按照注定之数推演,恰好应该将此法传与了凡。

孔先生被了凡引至家中,得知原委的母亲嘱咐儿子好生招待先生,说:这位孔先生既然精通命理,就请人家推算一下你的命运,看看灵不灵。没想到,孔先生推算的了凡过往,竟然件件灵验,甚至连他小时候的一些细节也说得不差分毫。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定数,反正听了孔先生这番话后,了凡就动了读书的念头,跑去和表哥沈称商量。表哥说:我的好友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中设馆,我送你去他那里做个寄宿生吧。

从那以后,了凡开始了师从郁海谷的日子。不久,孔先生又为他推算命中定数:

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

这本是件细思极恐的事情,因为在孔先生的笔下,了凡的一生,俨然成为一道既定的公式,步骤和结果全部摆在那里,已经失去任何悬念,更遑论哪怕一次的绝处逢生或者偶尔的跌宕起伏。命理需要他做的,就是将那些步骤一步步推导下去。面对这个无言而既定的结局,了凡并没有挤出太多的表情包,只是平静地一一记下。

接下来的应验让了凡从心底折服于孔先生的功力,每次赴考的名次与孔先生的推算不差分毫,他暗自揣度,冥冥之中可能的确有那么一种力量左右着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但是,这种轨迹唯有高人才可提前预知,要不然,与他素昧平生的孔先生怎么可能仅凭生辰八字就预测出他的未来?

只是,有一点孔先生失算了,这让了凡产生了片刻的怀疑。如依孔先生推演,了凡做廪生,需领足九十一石五斗米才能出贡。但当他刚刚领够七十一石米时,学台(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长)便批准他补了贡生。正当了凡觉得人生轨迹并不一定不能有丝毫的偏移时,前任学台的决定被继任者驳回,贡生之梦一时破灭。直到又一位接任学台偶然见到他的“备选试卷”,惋惜之余慨叹:这本卷子所做的五篇策,就像敬呈皇上的奏折一样。如此饱学之人,怎能埋没到老呢?这位学台于是吩咐县官,批准了凡补了贡生。一番波折过后,了凡险被耽搁的才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这段时间消耗的廪米与此前的七十一石加在一起,恰好补足九十一石五斗。

从此,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深植了凡的内心,他“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也就是说,这九十一石五斗米彻底让了凡对“命中注定”的说法笃信不移,他开始“看淡不看破”人生——看淡是因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命里该有终须有,命里没有莫强求;不看破是因为老天给你设计好的剧本还要一五一十地演下去,绝不允许中途退场。

其实,像了凡对孔先生先前的怀疑和之后的笃定心态,人人皆曾有过。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作为西方哲学的三个永恒命题,在困惑人类的同时,也一直在拷问生活。面对孔先生的算度,很难评判了凡的无为心态究竟是消极应对还是顺势而为,这就仿佛一个悖论,如果人生果真是“进退有命,迟速有时”的话,那么,除了“澹然无求”之外,所有的努力都将是徒劳无功,不会带来任何的改变。

历史没有假设。功力高深却又居于局限的孔先生没能算到了凡接踵而至的又一次邂逅,正是这次邂逅颠覆了了凡对于孔先生的深信不疑。

在人生拐点,我们总是盼望着高人出现,为我们指点迷津,力挽狂澜。殊不知,高人也是挑剔的,只会点化那些值得点化的包玉之石。没有日常的修炼,哪有高人的降临?

关于“命”,因其神秘,所以,几千年来一直如影随形地跟在每个人的后面。人的心理大抵如此,越是莫测的东西越想摸透它的规律——到底有没有“命”这种存在,如果有的话,能不能提前测出它的轨迹然后用一种外在的干预让人逢凶化吉?

对知命的虔诚,对改命的迫切,催生了一个算命的职业。生辰八字里有命,姓氏笔画里有命,五官相貌里有命,手掌纹路里有命,一把竹签里有命,时至今日,电脑的普及,让算命的便捷与经济更是同时提升到了互联网的高度,只要将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输入机器,鼠标一点,一个人的命运分析马上呈现在屏幕之上,这种注入浓重游戏色彩的算命方式令年轻人们乐此不疲,他们特别愿意借助这种设计让自己穿越回古代,看一看现在的“我”曾是当年的“谁”。

关于算命的事情,由于没人说得清楚,所以,当结果出来之后,总会缀上一句“信则灵”。以今天的视角观照,一个肯去算命的人,一定是个不甘于认命的人,期冀通过算命了解自己的困窘根源,获取改变的力量,寻找突围的办法。

在了凡眼里,孔先生是给他算定命运的人。其实恰恰相反,孔先生才是改变他的命运的人。如果没有孔先生的这次“算命”,了凡的一生会毫无悬念地依照父母之命,子承父业成为一名坐堂的郎中,仕途举业与他没有半毛钱的关联。

了凡的少时经历,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写照吗?看看那些美誉度高的行业里的人员构成吧,侄男旺女成片而来,就能深切体悟到“子承父业”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除了这种父一辈子一辈的传承外,还有一部分人,由于父母深知这一行当的辛酸,坚决让子女选择了其他行业。不管怎样,这样的出路都属于“既定的命运安排”,因为为人父母者,在关乎孩子的未来问题上,都存在着选择惰性,也就是面对未知和已知的选项时,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已知,就像了凡的母亲让他学医一样,挑的也是一条已知之路——“习一艺以成名。”

一位香港商界传奇人物在讲到自己的成功时说,我们这一代人,当年打拼出来,是因为无路可走,因为没有什么文化,所以在二十出头的时候拥有不了光鲜的背景,只有靠自己,什么赚钱干什么,然后逐渐摸索,等到赚到第一桶金后,就从拼体力改为拼眼光,就这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现在的年轻人见多识广,出身名牌大学,起点是我们那个年代没法比拟的,但是也有一个问题,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设计的人生之路就是走出大学校门后,然后西服革履地走进写字楼,找一份体面、轻松的工作。其实,这样的安排也许从上班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一生的轨迹和一生的成就。

事实果真如此。甘蔗从来没有两头甜的道理。一个人,如果贪图了安逸,获得了稳定,就不可能在跌宕起伏中享受人生潮起潮落的刺激以及成功之后赢得的各方仰视。所以,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完全在于自己的追求,已知的选择四平八稳,未知的选择更具悬念,你决定不了自己的出身,但你决定得了自己的出路。

如果说“命”是自身既定的轨迹,那么“运”就是旁人一路的帮衬,只有那些敢于中途毅然决然刹车改道的人,才有机会按照自己校正的方向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