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创造一切
许多百万富豪能拥有如此巨额的财富,是与他们的辛苦实干分不开的,他们的每一份收获,都凝聚着他们的努力与汗水。
比尔·盖茨认为,要当一个亿万富豪,必须积极地努力,积极地奋斗。富豪从来不拖延,也不会等到"有朝一日"再去行动,而是今天就动手去干。他们忙忙碌碌尽其所能干了一天之后,第二天又接着去干,不断地努力、失败,直至成功。
要记住这句老话:"今天能做的事情,不要拖到明天。"富豪一遇到问题就马上动手去解决。他们不花费时间去发愁,因为发愁不能解决问题,只会不断地增加忧虑。当成功者开始集中力量行动时,立刻就兴致勃勃、干劲十足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你遇见过那种喜欢说"假若……我已经……"的人吗?有些人总是碟蝶不休地大谈特谈他以前错过了什么云山雾雨的成功机会,或者正在"打算"将来干什么渺渺茫茫的事业。
失败者总是考虑他的那些"假若如何如何",所以总是因故拖延,总是顺利不起来。总是谈论自己"可能已经办成什么事情"的人,不是进取者,也不是富翁,而只是空谈家。"实干家"是这么说的:"假如说我的成功是在一夜之间得来的,那么,这一夜乃是无比漫长的历程。"
不要等待"时来运转",也不要由于等不到而觉得恼火和委屈,要从小事做起!要用行动争取胜利。
从现在起,不要再说自己"倒霉"了。只要专心一致去做好你现在所做的工作,坚持下去直到把事情做好,"机会"就会来到。怨天尤人不会改变你的命运,也不可能让你拥有财富,只会耽误你的光阴,使你没有时间去取得财富。如果你想要"赶上好时间、好地方",就去找一项你能够拼上一拼的工作,然后努力去于。幸运不是偶然的,只要勤奋工作,就会把财富女神召唤来。
€€二、勤劳是最大的美德
凡是创业成功者,背后都蕴藏着一个故事,这些故事都演绎了这样一个哲理:辛勤耕耘,必有收获。
巴菲特认为,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很关键的一环。一旦养成了一种不畏劳苦、敢于拼搏、楔而不舍、坚持到底的劳动品性,则无论我们干什么事,都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古人云:"勤能补抽是良训",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以辩才出名的罗伯特·皮尔正是由于养成了反复训练、不断实践这种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品格,才成了英国参议院中杰出、辉煌的人物。当他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父亲就让他站在桌子边练习即席背诵、即席作诗。首先他父亲让他尽可能背诵一些周日训诫。当然,起先并无多大进展,但天长日久,滴水穿石,最后他能逐字逐句地背诵全部训诫内容。所以,后来在议会中,他才能以其无与伦比的演讲艺术一二驳倒他的论敌。但几乎没有人能猜测到,他在论辩中表现出来的惊人的记忆力,正是他父亲以前严格训练他的结果。
在一些最简单的事情上,反复不已的磨练确实会产生惊人的结果。拉小提琴人门容易,但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又需要花费多少辛劳的反复练习啊。有一个年轻人曾问卡笛尼学拉小提琴要多长时间,卡笛尼回答道:"每天12个小时,连续坚持12年。"
俗语云:"勤奋是金"。一个芭蕾舞演员要练就一身绝技,不知道要流下多少汗水、饱尝多少苦头。一招一式都要花费难以想象的劳动。著名芭蕾舞演员泰棋妮在准备她的夜晚演出之前,往往得接受她父亲两个小时的严训。歇下来时真是筋疲力尽,她想躺下,但又不能脱下衣服,只能用海绵擦洗一下,借以恢复精力。舞台上那灵巧如燕的舞步,往往令人心旷神怡,但这又来得何其艰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一点点进步都是来之不易的,任何巨大的财富都不可能唾手可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李嘉诚说道:"耐心和毅力就是成功的秘密。"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光播种,而不善于耐心地、满怀希望地耕耘,也不会有好的收获。最甜的果子往往在成熟时,西方有一句格言:"时间和耐心能把桑叶变成云霞般的彩绵。"
€€三、勤奋就是财富
韦尔奇说:勤劳就是财富。谁能珍惜点滴时间,就像一颗颗种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那儿吸取营养那样,惜分惜秒,点滴积累,谁就能成就大业,铸造辉煌。
人生的许多财富,都是平凡的人们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而取得的。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尽管有种种牵累、困难和应尽的职责、义务,但它仍能使人们获得种种最美好的人生经验。对那些执着地开辟新路的人而言,生活总会给他提供足够的努力机会和不断进步的空间。人类的幸福就在于沿着已有的道路不断开拓进取,永不停息。那些最能持之以恒、忘我工作的人往往是最成功的。
人们总是责怪命运的盲目性,其实命运本身还不如人那么具有盲目性。了解实际生活的人都知道:天道酬勤,财富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正如优秀航海家驾驭大风大浪一样。对人类历史的研究表明,在获得巨大财富的过程中,一些最普通的品格,如公共意识、注意力、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等等,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即使是盖世天才也不能小视这些品质的巨大作用,一般的就更不用说了。事实上,正是那些真正的天才相信常人的智慧与毅力的作用,而不相信什么天才。甚至有人把天才定义为公共意识升华的结果。约翰·弗斯特认为,天才就是点燃自己的智慧之火;波恩认为,"天才就是勤劳"。
€€案例
1.每天工作16小时
李一奎的东宝实业集团公司的前身是通化白山制药五厂,始建于1985年。李一奎与主管的通化县二轻工业局签了承包建厂协议,他带领十几名职工,接收了面临破产的县造纸厂,靠五万元借贷,办起了通化白山制药五厂。李一奎带领全厂职工负债经营,艰苦创业,历经艰辛,终于开发出自己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产品。目前已生产出四大剂型、50余种药品。产品畅销除台湾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产品的覆盖率已达98%以上。还远销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李一奎的通化白山制药五厂,这个小小的企业,只缘遇到了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大气候,才使得它如鱼得水,创业者们才得以扬帆弄潮,不断开拓进职,依靠自己的勤奋开拓精神,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效益成倍翻番。
李一奎坚信"事在人为",勤奋工作,定有回报,他制定了"务实求新,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滞领全体职工对企业的经营机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实现了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跨城乡、跨产业经营;跨地区、跨国际联合。
1992年,李一奎以白山制药五厂为核心,组建股份制企业,改名为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1日,又以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组建了通化东宝实业集团公司。目前,东宝实业集团公司已成为以医药工业为主,兼营食品。化妆品、农副产品,集科工贸为一体。工农林贸牧副渔齐发展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
1993年,李一奎的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跨入了中国100家最大医药工业企业行列。排位由1993年的第21位上升到1994年的第7位,1993-1994年,连续两年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1994年,东宝集团的核心企业——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公开募集奖金,发行了股票,并于同年7月在上海挂牌上市,股票高价开盘,走势顺畅,一直成为东北龙头股。
李一奎先后投资上亿元,建立了制剂大楼,收购了已经倒闭的白山制药二厂,改造成为通化白山制药五厂,在威海投资创办了通化东宝威海制药厂,在深圳投资创办了深圳东宝保健品公司,与马来西亚合资建立了通化康宝龄有限公司。特别是1994年与美国合资同建了安泰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世界高科技产品——人工胰岛素,全部投产后,通化东宝集团的产值可达20亿,毛年利税总和可达5亿元。
李一奎的成就实在太多了,他似乎太成功了。但他在总结自己的业绩时,谦虚地指出自己的成功源于他勤奋工作,他每天工作达16个小时。因而,可以这样说,勤奋造就了李一奎的成功。
2.多用身边的资源
金化集团总裁吴一坚有这样一段名言:"世界上的事情是有事才去凑钱,不是拿钱去等事。很多人说没钱办不成事,说这种话的人本身就不具备能力去办事,对怨天尤人的人来说即使给他创造好了条件,他也不一定能搞好,真正的企业要善于调动周围一切的有利因素,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
1985年,吴一坚刚来到海南后,就着手筹建一座大型的电子工厂,在一般人看来,这无异是天方夜潭,当时的国家骨干企业年产也不过20万台电视机,而吴一坚这个年纪轻轻的北方小伙子搞这样的工程不是骗子也是神经有毛病。然而,这正是吴一坚不同于他人之处。吴一坚说一个人要善于了解周围的一切,这样才能调动周围的一切有利因素,用100元钱去赚1元钱,叫赚钱,用1元钱去赚100元钱也叫赚钱,但这两种赚钱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经营讲求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投入换来高速度与高效益。
吴一坚了解当时整个中国市场电视机的紧俏和海南刚刚起步的特点,他决定以经营25年之后,厂房设备拱手让出的方式圈地,又以预交3%质量保证金的方式将厂房建设工程承包出去,再以生产以后80%的电子元件由香港一家公司供给为条件,令其先投资。
为了联系全国大电子经销商,他亲自出马,几乎是一天24小时都在赶车谈判,饿了买一瓶汽水、一块面包了事,到了晚上商店关门,他就只好饿肚子,常常饿得没办法了,只好拼命忍着。有几次,皮鞋跑开了帮,但因日行仓促,他用鞋带一绑竟又凑合一个礼拜。
上帝垂青于苦干的人。全国最大电子经销企业被吴一坚的真诚和执着所感动,纷纷交足预订款,提前预订10个月以后产品,求人的事就这样变成了被人求的事,外部环境理顺以后,吴一坚一头扎进了工地。资金未及时支付时,工人们怠工,他一个个地去解释肥自己身上所有钱发给工人。身上没有了钱,他便没办法吃饭,只好每天蒸点米饭充饥,一连十多天没吃莱,工人们知道后,许多人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吴一坚的真诚,使工人们与他同甘苦共患难,终于以超常的速度建立了一座大型工厂。第一批电视就这样在海南这炙热的孤岛上生产出来了,时间满打满算只有10个月,公司资产也由他怀揣的600元人民币(包括地价)增至3亿元。而对3亿元的资产,有人说吴一坚发了大财,但其间的艰辛有谁能知道呢?人们只会惊慕成功之花的明艳,却意识不到其间的心血与汗水。
3.有耕耘才有收获
远大总裁张剑从创业到成功始终依靠自己的辛勤工作。当张剑把远大企业建立后,他就把辛勤耕耘融入到远大的文化中。"远大"有自己的文化体系,而这个文化体系又需要提示以辛勤原则为中心的企业理念和视品牌为生命的经营理念,视品牌为生命这个好理解,但是我们又怎么去理解以辛勤原则为中心,这个"原则"是什么呢?
副总裁张跃认为:"这两者是一致的,因为辛勤原则是不能改变的,只是有一些人不去尊重它。如果是服务工作做得非常好,让你服务的对象非常满意,你才会有收益。我们是搞工业的,那我们的工业产品要做得非常地好,之后我的工业产品的消费者会非常满意。所谓原则——自然法则,就是你必须要有很好的种子,有辛勤的耕耘过程,才会有很好的收获,而且你的付出都在收获之前,这都是一些原则。你要把这些原则把握好,不要指望侥幸,不要指望去逾越自然法则,或者说先收获后耕耘,这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只收获不耕耘,这是更不可能的了。当然在这个辛勤原则之上,我们还有一个很好的价值观,以这个辛勤原则为基础,这个价值观是各有不同的,但是我认为价值观可能会决定一个企业是不是可以发展得更好,违背原则是根本不可能生存下去的,但是价值观好或坏就决定你能不能生存得更好。作为一个人也好,作为一个团体也好,重要的是要稳定,但是作为一个原则来说一定要非常清醒,好象在这个基础之上,一切东西都会好办了。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家,如果确定子企业价值观之后就好办,其他的事情就是个人的工作方法,真的很难说哪种更好。像我这样希望一切都能加以控制也许很好,像某些人那样子,一切事情只相信结果,把架构搭起来,一天开两次会,他相信会有好的结果,也许会有好的结果,因为他下面还有人帮助他控制。所以这种处事方法就比较次要一些。"
张剑兄弟对辛勤有正确的认识,他们正是通过贯彻辛勤工作的原则,才获得他们的成功。
4.诚、信、勤相结合
东方集团总裁张宏伟的创业几乎是从零开始的,他的起步是十分艰难的。张宏伟刚刚出山时只有几十个农民和一封乡政府的介绍信,号称呼兰县第七施工队,除此之外,一无所有。这种状况相当不利,要在哈尔滨立住脚,显然要付出极大的辛勤努力才行。
张宏伟居然靠他的诚、信、勤在省会哈尔滨站稳了脚跟,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诚,就是诚实。人家怎么相信你?先拿出诚实的态度来,先干再要钱,干不好不要钱。这种诚实是能打动人心的。这是张宏伟争取到第一笔业务的起点。
信,就是信誉。说到就要做到,做了就要做好。质量是重要因素,信誉是经营之本,有了这一点,便使张宏伟以后的道路越走越宽。不讲信誉只能是一次性的买卖。
勤,就是勤奋。15天的活计,3天就完成,这是挑战,对自我的挑战,张宏伟自己也和手下一道干,挑灯夜战;只有勤奋才能获得回报,对于一个缺少实力和可依靠的背景的农村青年张宏伟来说,勤奋是惟一的武器,靠这种武器,方能打遍天下,获得最终成功。
张宏伟就依靠诚、信、勤,依靠700元起家,这700元还是50个民工一起凑起来的。
虽然起步艰难,但以诚信为航标,以勤奋为基础,张宏伟的第一笔业务挣来了10万元。因此他深信:成功的路就在前面。在张宏伟通往成功的路上,他的勤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日辉煌的业绩,起步于他的辛勤工作。
5.原始积累的绝招
年轻的张璨可以说少有的杰出女性,她的勤奋精神,让许多人为之惊叹。张璨从北大刚毕业那会儿,很多同学被分到中央国家机关,她自个儿没着没落,到处打工。
一天,张璨揣着别人给写的推荐信,到中关村的四通公司求职。路上遇见了大学同学,同学的一句话,打掉了张璨去"四通"的念头。
"干嘛去四通,自己干不好吗?"
张璨由此下海。
房子是租农民的,公司是借别人的,张璨拿不出钱注册自己的公司。张璨办公司干的第一件事,是洗窗帘、粉刷墙壁、贴不干胶广告,把他们"英华经理部"的小门脸,收拾得干干净净。
没有本钱,张璨借上别人的电脑,拿到自己店当样品。有人买电脑,谈妥价,交上钱,张璨他们便撒腿出门,飞快地买回一台电脑,一点点地开始原始积累。
张璨自己组装电脑,经常熬到下半夜两三点。累了,打个地铺或在沙发上歇会儿。张璨是在广安门车站提货,因为常去,车站的小伙子都认识张璨,一见她,老远就喊:"大姐,你又来了!"每回都先吊她的集装箱。一集装箱的货,他们几个人一会儿就卸完了,张璨说自己就是那会儿累的,落下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
曾有几个行政学院的学生,到张璨现在的公司参观,他们谈到将来去机关工作了,每天还得打水扫地,觉得特恐怖,怕自己的一腔热情被消磨掉了,他们认为张璨是"过来人",请她谈谈体会。
张璨说自己在学校那会儿,也像他们现在似的,愤世嫉俗,对许多现实问题不满。"现在就是让我当个乡长,我也不敢当。乡长要抓工业,抓农业,治安环保、计划生育样样管,多复杂,多全面,我们懂什么?"
接着,她又不客气地说:"该打水扫地时,就得打水扫地;该忍受和忍耐时,就得忍受和忍耐。你熬到一定地位,你才能够有发言权。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磨练、体验,更是学习的过程。干大生意,不也是从小本经营开始?"
她也承认有一夜暴富或一夕成名的事,"但那种事,只能一回两回,顶多是一阵儿。""腿勤手勤嘴勤,到处寻摸",她说自己最初做生意时,没别的招儿。张璨挣到的第一笔大钱,就是从沈阳一家废品仓库里寻摸到的。张璨把人家不要的一堆旧油印机、印刷纸版、油墨等,倒腾了两天两夜,又"吭味吭哧"地装满一卡车,运回北京,经过整理擦洗,一转手卖了5万元,有了这笔钱,张璨决心大干一场。她租了两间临街房,开起中关村第一家西餐厅——红格子。为了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她费尽心力地对西餐进行了中式改造,结果中国人。外国人都不来就餐。后来又改行卖早点,系着围裙炸油条,也没能坚持多久。物质的不行,就靠精神的,张璨的歌舞厅红红火火地开业了,但最终的收获是张璨把架子鼓敲得几近专业水平。面对一次次的磨难,张璨并不泄气,依然靠着自己的辛勤工作,奋力开拓,终于赢得今日的成功。
6.从小做起
果喜集团老总张果喜是个勤奋工作的人,是人们常说的"工作狂"。张果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一年有一半时间四处奔波。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辛苦,才有当今名震天下的张果喜木雕。
张果喜年仅15岁时,为了生计,也为了将来有生存能力,便早早独立谋生。他当起了木匠,不辞辛苦走街串巷,不怕艰难,走南闯北,哪里有活干,就在哪里落脚。
张果喜在一家木器厂仅仅干了一段时间,那家木器厂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就垮掉了。张果喜只能另打主意,自谋生计。
张果喜回家同养父母商量,认为老是这么东干西干也不是办法,不如干脆自己来干,独自创办一个厂,这样说不定还有前途。
张果喜的养父母一听,也认为是个好主意。他们相信张果喜有办厂能力。养父养母为支持他,把房子卖掉换来1400元,张果喜和21位青年办起了木雕厂,他的号召口号是:"要吃饭的跟我来!"
从此,张果喜日夜奔忙,一边联系业务,一边派人到外地拜师学艺,回来后,再传授给大家。
第二次,张果喜创办了一个家具厂。
第三次是1979年,张果喜在上海的家具厂逐渐发展了起来,名气越来越大,日本客商找到了张果喜,要与他签订制作50个佛龛的合同。张果喜果断地在合同书上签了字,把佛龛图样带回工厂。他告诉大家这次合同的重要性,要求打好这一仗。他们严格按照佛龛的图样和合同中的要求,经过几十天辛勤的奋战,把佛龛送到了日本客商手中,日商对中国人办事的神速感到惊愕,看到小巧精美的佛龛赞叹不已,并希望继续合作。
从此,张果喜的生意真正起步。他再不是小打小闹的小木匠,而是逐渐走向成功道路的木雕大王。
7.长盛不衰的实干精神
福海集团总裁罗忠福认为,一个人不能把握机遇就不会有大的作为,但一个人只靠机遇,一样不会有大的成功,惟有实干者,才会有牢靠的立足根基。
罗忠福在房地产方面取得成功后,又将眼光放到别的投资项目上,这不能不说他是具有战略家气质的商人,堪与红顶商人胡雪岩媲美了。
罗忠福依靠他的实干精神,在极短时间内便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并经过了资本经营和扩张阶段,做到10多亿资产这一步,可以说,在经商生涯中,他已达到了游刃有余,收放自如,上下灵活,左右逢源的境界。
罗忠福生意做到这种地步,可说是出神入化了。而这种时候,必须考虑建立一种生意上的战略规划。罗忠福很成功地走到了这一步,这便是确定一种长线与短线相结合的战略投资方式。短线永远是暂时的,而长线则是长久的,利益大于风险。进人长线时期,就是进人一种新的境界。
1996年,罗忠福得知有一种叫"蒂芬尼"的建材产品,成本低廉,利润回报丰厚,而且在抗酸。抗腐等指标上要胜过天然大理石。敏锐的罗忠福马上意识到,这又是一块可开拓的"处女地"。市场调查证实,"蒂芬尼"在中国完全是个空白。于是,罗忠福果断拍板,从此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新型建材革命的浪潮。
经过谈判,罗忠福购买了美国著名建材商汤姆森的新型建材"蒂芬尼"的技术,这项技术的专利费是500万美元。付款后,罗忠福被安排到培训中心学习技术。罗忠福深知,这是一字千金的买卖。从此,他变得沉默起来,每天只睡两个小时,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他几乎把技术资料全都背了下来。
一位向他传授技术的教师,见他比谁都勤快,干的活比谁都多,还以为他是一名普通工人。后来得知他是中国的一个大富豪,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连道"ok"!
回国后,罗忠福立即带领科技攻关小组,解决了汤姆森多年未解决的吊顶建材和大理石印花纸问题,并把这些专利返销回了美国。在面包烤箱一样的车间里,罗忠福与工人们一道,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在实验室里,罗忠福和科技人员一蹲就是几天几夜。你很难想象,罗忠福可以亲手做出各种各样的精致工艺晶、坐椅家具,各式餐桌及厨房洁具和各种型号的室内外装饰材料,但这的确是真的。罗忠福的财富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也不是坐等而来的。
1997年,罗忠福又填补了中国高档家具生产上的一个空白,全套引进意大利尼克斯家具生产线和专利技术。这是一种不用木材的高技术产品,风靡全球。
罗忠福说得好,民营企业要发展,你得自己去干,从干中了解产、供、销,从干中去体会、钻研国家的经济政策。罗忠福还曾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实干精神。
确实,企业家是不能缺乏实干精神的,任何的怠惰都可能导致经济上的损失。没有天生的百万富豪,要想开创一番大事业,就必须亲历亲为,从最基本的做起,经受最艰苦环境的考验。只有这样,你才能经垒土之末,成千尺高台。
8.从每一根木头入手
新高潮集团总裁陶新康的总部大楼是上海最大的私营企业大楼。楼虽不高,只三层,但却造得虎踞龙盘汽势不凡,有一种西方建筑的色彩。大楼中央的几根石柱子顶天立地,撑出一个圆弧型屋檐。三个楼层50多个房间在金色的阳光照射下和四周绿树草丛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夺目。
"陶新康是搞木头出身的。由"木"到"森",开始他的创业之路。"
年轻的陶新康是个聪明的小伙子,他十八、九岁便掌握了一手高超的木工活。在计划经济时期,靠这手艺挣钱也非轻松的事。当时,陶新康经常走村串镇挨家挨户地询问,是否有人因婚嫁要打成套家俱,是否有人要漆家俱,哪怕是修旧家俱也行。他对客户保证,打出的家俱式样新颖,经久耐用,可以延续几代。生意接到后,当时只能称得上是工头的陶新康就得安排人手、测算工时。计划用料、估价钱,接下来就乒乒乓乓地锯劈刨削,个个干得脸上热汗涔涔,木屑刨花沾满一身,而最终到手的血汗钞票却只是薄薄的几张;陶新康躺在床上不想动弹,伸手看那满掌的老茧,感叹岁月的艰难。
就这样,苦苦承受着生活的煎熬,年轻的陶新康用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积累自己的意志力,用自己的手艺积累资金。
1988年,陶新康作出大胆决定,承包东北8个林业局。8个林业局各自分散在辽阔的林海雪原之间,如同8枚棋子遥遥相望,挪动每一枚棋子,都要耗费许多时间与精力。人乡随俗的陶新康在大雪封山、交通阻塞时,马车也坐过,爬犁也乘过,盖头遮脸的棉皮帽戴过,又冷又硬的窝窝头啃过。
然而要使这8枚棋子走得活。走得合理、走出效益,陶新康别无选择,只有三个字"拼命干"。
陶新康制定工资、奖金标准,确立工时、定额、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及必要的福利和待遇,桩桩件件安排得妥妥帖帖,使一大帮还不知"市场"为何物的东北汉子不得不对这精明强干的外乡人心说诚服。
1988年初冬,大雪封山前,一个东北汉子告诉他,260公里外秃帽儿山区有5000立方米东北松积压,林区为了让职工年底发工资,可以过年吃上饺子,愿意以超低价出让。听到这消息,陶新康二话没说,从箱底(那年头东北还没有信用卡、汇票的概念)取出一大包钱,雇了一辆北京吉普车进山。那司机愣了,说:"进山,莫不是要大山里去过年?这条泥路大雪只要下三天,啥车都不能跑了。"
陶新康决心已下。在大山深处,一笔买卖成交了,但是,大雪已经封了山路,5000立方米木材运不出去,陶新康与林场商量了以后决定,由林场联系兄弟单位,货从邻近铁路线的兄弟单位提,运费差价由陶新康支付,但是,陶新康如何下山呢?北京吉普被冻在了大山里。憨厚的东北人说:"在咱这里喝喝酒等过年吧!"
但是,陶新康背了一大袋食品,一步一步地向山下走去。这260公里足足走了9天。
在苦苦承受磨练的同时,陶新康进行了第二次积累,积累丰富的林木知识、管理生产的经验和比前一次更丰厚的资金。陶新康的苦干精神,让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9.紫檀之王的创富路
富华集团老总陈丽华做事十分认真,事事创第一,做家具时,她要求按照皇家的定制,按照故宫博物院里家具的式样做。"要做就做宫廷工艺",做极品是陈丽华的目标。工匠们招来了,培训工作也在艰难地进行。然而,她最需要的是大量的名贵木材,这些比金子还要贵重难求的紫檀木、乌木、黄花梨、鸡翊木、金丝楠木在哪里呢?
根据记载,在中国明代,由于紫檀备受皇室喜爱,开始大规模采伐,很快便将国内的紫檀木采光,继而又派官员赴南洋采办,到明末清初,南洋各地的紫檀木也基本上被采伐殆尽,此时全世界的紫檀木绝大多数汇于中国。清朝末年,为装饰圆明园和宫内太上皇宫殿,为慈禧60大寿和同治、光绪皇帝大婚使用,紫檀木已所剩无几,至袁世凯复辟时又将仅有的紫檀木全部用光。
有幸的是,生长极慢的紫檀历经近400年的繁衍生长,在缅甸、在金三角。在那里的深山老林人迹罕到豺狼出没的地方,终于又长了出来。
这些年,陈丽华携带巨款8次率人奔赴缅甸,在金三角她坐过汽车、电瓶车、摩托车,也骑过驴,不会骑就抱着驴脖子,甚至还坐过自行车后座。在山顶上,望着山下比火柴盒还小的汽车。她体会到了"什么可怕,最高时最可怕。"在草路边的洞里,蛇的目光幽蓝狠毒,陈丽华和她的手下只能颤颤巍巍地避让而行……
最险的一次莫过于遇到了"七里蜂",陈丽华女士事后还是心有余悸。那是在缅甸的深山里,陈丽华他们停下车大家方便一下,遇到了七里蜂,那是一种能追人七里不罢休的马蜂,把陈丽华他们的车围得整个全成了黑色,蛰的车挡裆挡的已经分不出点儿来。他们关门晚了一点,进来四个马蜂。把陈丽华他们蛰得脊背和脸当时就肿了,当地向导嚷道:快解手,用手捧着尿,蛰哪拍哪儿。车里有男有女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但司机嫌尿脏,没让往脸上拍。不到半个小时,脸肿得像一个皮球,眼睛都看不见了,用尿拍过的地方就是一个红点,再把黄水挤出来就问题不大了。过后没多远,陈丽华就看见一个小孩躺在沟里被蛰死了,浑身像盖满了黑树叶,实际上全都是马蜂,那次可把陈丽华吓坏了。
陈丽华的艰辛付出,终于结出了金灿灿的果实,中国紫檀博物馆终于奉献到了世人面前。她创造了一个举世无双的神话,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紫檀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