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政后,牛弘这位十三岁的少年不仅成为了大汉帝国名至实归的皇帝,也成了皇宫这个帝国第一家庭的家长。尽管这个家中有两个婆婆,窦太后和董太后,但牛弘不愿这个对帝国影响巨大的第一家庭按旧的形式走下去。要想把帝国带上一条全新的加速发展的道路,家里的事情也要处理好。
皇宫中除了窦董两太后外,两有二十几个婆婆级的女人。有赵娆,还有孝桓皇帝刘志的嫔妃采女。
赵娆现在与前夫的关系断了十几年了,现在心里牵挂的只有牛弘。应该给他个适当的名份。这事不需要朝议,只要下道旨就可以了。
在大汉帝国,皇宫中只有皇后和太子需要朝议决定。
刘志留下来的二十几个有名份的女人中,只有三位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上,其它的与窦妙不相上下,都只有二十岁左右。掖庭还有二三十个二十岁左右的姿色娇好的宫女。
掖庭的宫女尽管年龄偏大(汉代超过十六岁未嫁人就算大龄女了),还是可以出宫去嫁人。这些宫女不管是否曾得到刘志的宠幸,因为没有名份,嫁出去也不失皇家的体面。
而那二十几个有名份的女人就麻烦了。有了名份尽管这一辈子的供养有了保障,锦衣肉食,但要嫁人已经不可能了。这关系到皇家的体面。
牛弘明白了为什么从章帝到桓帝,八位皇帝都是短命。这类女人中只要有几个不顾身份,串通宦官,就能把初懂人事的少年皇帝的身子掏空。女人也是人,生理需求是与身俱来的。红杏出墙又不敢,一旦泄露,身败名裂不说,还会被处死。
牛弘对这些女人不感兴趣。穿越前也不是没有见过女人,如果没有一定的情感为基础,牛弘还是有心理障碍。但后宫只有自己一个男人,牛弘实在没有办法帮她们。
刘志还留下了三位公主。牛弘与这三位公主之间的辈份有点乱,如果按刘家谱系算,这三位都是牛弘的侄女。只因牛弘认了窦妙作干娘,三位公主就成了牛弘的妹妹。
她们分别是十岁的阳安长公主刘华,三岁的颍阴长公主刘坚和同是三岁的阳翟长公主刘修。对于三位妹妹牛弘到不用操心,她们都有相当于县侯级的公主食秩封地,现在都有食秩六百石的公主家令帮她们各自管理财产。她们只是出嫁前在皇宫里生活而已。
可能是富贵逼人,这三位公主中竟有两位的母亲产女丧命。只有颍阴长公主刘坚的母亲贺美人(皇帝有名份的女人分五级,分别是皇后、贵人、美人、宫人和采女)健在。现在贺美人除了扶养自己的亲生女儿外,还把阳翟长公主刘修放在自己的宫中一起扶养。而阳安长公主刘华则由年长的孙宫人扶养。扶养小公主尽管要付出心血,但她们后半生不会寂寞。也算是刘志的女人中最有福气的人。
宫中能跟皇帝扯得上关系的主人就那么多,满打满算不到三十个。而下人却有两千多,还不算负责皇宫安全的羽林和宿卫,这皇家也太腐败了。必须适度削减,总不能只减帝国政府的编制,不减皇宫。那不变成只许皇宫放火,不许宫外点灯了。
宫里除了主人外,占用预算份额最大的就算宦官了。宫里原有比秩二千石的宦官四位,食秩一千石的宦官五位。这次与宦官与窦武血拼时,大部分是参与挟持牛弘的太监头领,脑筋搬家是不用说了。只有张让机灵,留了一命。
牛弘准备以后只设两位中常侍管理所有宦者,除了张让外,把蹇硕也升职。食秩一千石到顶,不再加秩。一个下人,与帝国的九卿同品是没有道理的。
宫里现有的近七百宦者,只要不犯错,牛弘也准备让他们在宫中呆到老。宦官群体是帝制下的产物,他们也是受害者。让他们出宫,他们在外面的生存能力肯定不如常人。帝国的发展也要兼顾各个群体的生存。有些地方需要雷霆手段,更多的地方需要渐进。
还有一个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外戚了。帝国的历代皇帝在制度设置上对外戚限制较少,反而对正宗的宗室子弟限制较多。不是在亲情上厚此薄彼,而是着眼于帝国的稳定。外戚尽管常常手握重权,但没有称帝的资格。而宗室子弟争夺皇权曾使帝国陷入大规模的动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外戚专权常常被士人垢病,是因为外戚参政是依靠亲情获得了相对于优秀士人不对称的优势。皇家已经拥有皇权这一帝国至高无上的权力了,实在不应该让外戚挤占天下士人在帝国的发展机会。
应该制定法律,限制外戚在帝都任职,尤其是限制外戚在帝都任职一千石以上的高级职位。这不是不近人情,却却相反,这样做可以给帝王家庭纯一些的亲情。帝王的婚姻常常带有政治联姻的性质,脉脉含情下面带有太多不纯的动机。如果把政治因素降低,反而会带来亲情的回归。
不仅外戚,还要制定相关法律,抑制帝国出现大的政治家族。四世三公家族的出现对帝国来说是祸不是福。大的政治家族持续控制朝政尤如近亲结婚,只会把这些家族成员执政能力中的缺陷延续并放大,导致帝国政治的僵化,缺乏活力。当然,皇家例外。因为皇家是帝国稳定的基石。
手握重权的人常常用“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这句话为自己权力的开枝散叶辩护。表面上看起来这句话很平衡,实际上这句话的核心只有后半句。把与自己有隔阂的人才推举上来谁会非议,只有任人唯亲才会引起非议。才需要用这句话来作挡箭牌。
帝国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更要营造一种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才能使这个强大但僵化的帝国重新焕发生机。
把这些想清楚后,牛弘决定先找董氏谈谈。如果想制定并实施这些法律,自己必须先做出表率,取得董氏的支持至关重要。
董氏在河间的家中有兄弟侄儿,以前董氏成天操心牛弘是否有危险,能否顺利亲政。现在尘埃落定,考虑一下亲情也在情理之中。
董氏看到牛弘永远是那种慈祥的笑容。不过今天的董氏脸上少了些压抑,笑得更展眉。终于不用整天提心吊胆了,怎能不让董氏宽下心来。
“太后,儿臣向您请安”,牛弘故意幽董氏一默。
“咱娘儿俩不用来这一套”,董氏笑着说。
牛弘就把来意跟董氏说了,并解释了这一做法对帝国的好处,对亲情实质上的维护。
董氏一下子就想明白了。她对牛弘说:
“孩儿定的这个办法好,我可不想今后自己的兄弟跟自己的孙儿斗法。”
“孩儿还小咧,哪来的孙儿”,牛弘开心地说。
“我的孩儿是谁呀,是当今圣上,怎么会没有孙儿”。董氏打趣说。
牛弘想到自己这个皇帝还有一个河间亭侯府。就对董氏说:“孩儿跟母亲已经有皇宫了,把亭侯府给舅舅吧”。
本来帝国的爵位只可上下世袭的,不能私相授受。但牛弘是皇帝,就算徇一回私吧。当然,如果另外给董家一个爵位没人会非议,只是牛弘现在很抠门,尽量不分流帝国的税收。
“好,好,我董家终于享到孩儿的福了。”董氏笑的很开心。
“孩儿让管家在亭侯府办了个大型养猪场。张太尉从草原捉来了蝗虫,那可是超级猪饲料,可把猪很快喂得贼肥贼肥的。叫舅舅来劝农场运两千石去。说好了,是借。等猪喂肥后卖了钱要还。十五钱一石。”牛弘想快速推广蝗虫这种超级猪饲料,而且这事早跟管家说过。
“不用借,我让你舅舅拿钱来买。”董氏说。
牛弘跟董氏打趣了一阵子就回到了建章宫。成功地说服了董氏,牛弘很开心。如果自己这一关过不了,帝国的政策很难贯彻下去。上梁不正下梁歪。
说服了董氏后,牛弘又开始考虑起窦家来了。牛弘可不想把窦家一棍子打死,要给出路,给窦家一个发展空间,让窦家走出靠女人崛起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