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从无赖到帝王:刘邦 默认卷 第十三章 借兵路上相识的兄弟

有了外援,刘邦和他的手下底气足了不少,开始第三次攻打丰邑。

“小子,快快打开城门受降,可以考虑给你个全尸,否则,灭了你全族。”

当时,魏国宰相周巿声言要屠城,如今,刘邦又要灭自己全族,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

看着城下黑压压的军队,雍齿终于顶不住了,长叹一声后,选择了弃城而逃。

虽然是靠外人之力收复丰邑的,但刘邦对这次借兵的成果却十分满意。因为这是一举两得的买卖:一来重新夺回了自己的根据地,没了后顾之忧;二来傍上了项梁这棵大树,以后可以安心乘凉了。

其实,刘邦这次借兵之行的最大收获,是在途中结识了一位贵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良。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也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照这样下去,出生在金窝的高干子弟张良也会无比富贵的。

太史公司马迁曾评价张良长得象漂亮女人(状貌如妇人好女),这种眉清目秀且有脂粉气的外表让我们联想到曹雪芹笔下的“宝二爷”。

一表人才的张良无疑是上天的宠儿,年幼的他一定多次憧憬过自己的未来——子承父业,做一名韩国的高级公务员。

但到了张良这一代,韩国逐渐衰落,气数已尽,最终被秦国的铁蹄踏平了。

这样一来,张良便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

他奶奶的,谁抢走了我的富贵和荣耀,我就会让他连本带利一起吐出来。

从此刻起,心存亡国亡家之恨的张良便和秦始皇嬴政势不两立,大秦多了一位死磕的劲敌。

无奈,张良手中无兵,做不到公然反秦,于是便决定搞恐怖袭击,暗杀秦始皇嬴政。张良到东方拜见仓海君,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找到一个大力士,并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约合现在50斤),然后派人打探秦始皇嬴政东巡的行踪,用大铁锤砸死秦始皇嬴政。

可以说,这个计划无懈可击,谁曾想结果却一败涂地。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张良打探得知秦始皇嬴政的巡游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今原阳县的东半部),于是指挥大力士埋伏在到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准备搞暗杀行动。

不多时,远远看到三十六辆车队由西边向古博浪沙处行走过来。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但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张良只好指挥大力士向车队最中间最豪华的那辆车砸去。结果击中的是副车,秦始皇幸免于难。

张良因为此举成名,被悬榜通缉,不得不埋名隐姓,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北)藏身。

逃亡的生活单调而乏味。

这天,无所事事的张良在沂水圯桥头考虑下一顿饭吃点什么的时候,遇到一个穿着粗布短袍的老头。这个老头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去捡。

张良虽然心中不满,但看他一把年纪,便没和他计较,违心地把鞋子捡了回来。

谁曾想,老头又跷起脚来,让张良给他穿鞋。

这老头的手脚也没坏,真是过分,这年头学雷锋真有一定的难度啊。

不过,送佛送到西,好人就要做到底。

张良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了鞋。

本以为能得到类似于“年轻人不错啊”“谢谢小伙子”之类的感激话,没想到这老头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

活雷锋都死绝了吗?自己是傻子吗?

就在张良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这老头又返回到桥上。

张良本想开口大骂一顿,没想到这老头倒先开口了:“你小子是可教之材,五天后的早上,在这里等我。”

自己中头彩了吗?难怪左眼跳得厉害,原来秘密在这里啊。

张良极其兴奋地度过了五天。

五天后,张良在鸡鸣时分就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晚了老头一步。

几天没见,老头的脾气渐长,临走前训斥张良:“和老者约会,怎能迟到?五天后,再来。”

结果,第二次,张良还是晚老头一步,又被老头训斥了一番:“五天后,再来。”

靠,这老头是不是闲着没事,玩我啊。

张良本不想和这老头玩了,但咽不下这口气,他不信就次次都会比老头晚到桥上。

第三次,张良发了一个狠,半夜就动身来到桥上,没见老头的影子,张良知道,这次他赢了。

稍后,老头现身,看见张良后,十分高兴,立即交给张良一本书:“好好读这书,你将来是要辅佐帝王的。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这本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

这本书正是传说中姜子牙所著的《太公兵法》。

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也称“圮上老人”。他让张良拾履穿履,三次赴约,就是要教育张良学会“忍”,毕竟,靠一已之勇,小打小闹,搞恐怖袭击抗秦是行不通的,做大事要把目光放远才行。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可见,黄石公的预言非常准。

决定和大秦死磕的张良岂能错过这种好机会,于是,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来感到身单势孤,难以立足,便准备率众投靠景驹。途中正好遇上羽翼未丰,向项梁求援的刘邦,两人腥腥相惜,相见恨晚。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

张良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的确让人佩服,他能“转舵”明主,才有了以后的飞黄腾达。而刘邦不费一兵一卒,就把别人的部队给收编了,这种能耐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刘邦真的太强了,他能不停地收集到各种人才,这是他日后能成功的关键所在。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