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师父早早的起床了,他先是让郑叔叔去村里其他人家确认一下昨晚没有没死鸡,然后自己背着一个背篓便一头钻进了后山里。
等到师父回来的时候,他的背篓里已经装满了东西。
“师父,你背篓里装的什么东西呀。”
师父看着揉着惺忪的睡眼的我,笑着说:
“你昨晚不是要开阴阳眼吗,这里面都是用来给你临时开阴阳眼的,还有一些晚上捉鬼娃用得到的东西。”
“哦?”我立马来了兴致,扒着师父背后的背篓往里面看。
师父的背篓里东西不多,有半篓子的槐树叶,几根柳树枝,还有几只活蟾蜍,被师父用绳子绑住了腿,拴在背篓里。
“等下我就去准备,你也一起过来,虽然是临时开阴阳眼,但是开眼咒还是要教你。”
师父找郑叔叔要了几根干净的白布条和捣药的杵子便去了房间准备。
师父将一边捣烂槐树叶,一边跟我说:
“小博,你也记着,这槐树乃是阴树,所以屋前屋后都不要种槐树,容易招阴。”
虽然我才学习了师父教我的阴阳秘术半个月,但是基本的一些阴阳道理我还是懂的。
“还有,即使是阴物,在阳气重的环境待时间长了,阴气也会被逼散,比如说这槐树,如果在向阳面生长,阴气就弱很多。”
说完师父指着采回来槐树叶补充道:
“你看这些槐树叶,就是我在山林深处一棵背阴生长的槐树上采集的,这样的槐树叶才有效果。”
我懵懂的点了点头。
“你是要先开一只眼,还是两只眼都开了?”
我想了一下,心里对开阴阳眼这事还是有点不放心,所以还是决定先开一只眼。
师父将捣碎的槐树叶放在一个碗里,然后加了一点盐进去,然后用柳树枝将盐搅拌均匀后,从中取出一些放在了一片柳叶上。
“过来,将它敷在眼睛上。”
我接过柳叶,将其敷在了我的左眼上,师父拿起白布条将我的眼睛包裹起来,然后叮嘱道:
“半个小时候之后摘下来,如此反复三次就可以了。”
师父说完便要起身准备晚上捉鬼娃的法器,我赶忙拉住师父。
“师父,你说的那什么开眼咒还没教我呢。”
师父一拍脑袋:“你瞧我这记性,那你可要记好了,天法清清,地法灵灵,阴阳结精,通天达地,天青地明,阴浊阳青,开我法眼,阴阳分明,急急如律令!”
这咒语对我还是太多晦涩,师父讲了三四遍我才记住。
“你自己先试试,如果开不了,晚上我来帮你开。”
师父心里也很清楚,一个刚开始学习的人即使知道方法和开眼咒,也不一定能成功。
“等下我会画一些咒符,虽然你还没开始学这些,也可以先在旁边看着,了解一下。”
师父从背包里拿出几张黄纸,一根毛笔和一盒朱砂,便开始制作咒符。
“我学的这一门,主要是通过咒和符配合来施展阴阳秘术,这也是你将来最主要学习的内容。”
师父的话让我听出了一些端倪,师父说了“这一门”三个字,说明还有其他门类。
本着究根问底的治学精神,我便追问起了师父。
师父叹了一口气了,一边开始绘制第一张符咒,一边简单跟我解释。
大概一百年前,有一年天降大旱,很多地方庄稼都欠收,于是便出现了一批流民以讨饭为生。
在离溪水镇一百多里的地方有个周家庄,里面有个大地主周老爷乐善好施,开仓放粮救活了不少流民。
在这群流民之中,有一位天师传人曹鸿才,他受周老爷施舍,无以为报,本欲收周老爷的独子周安福为徒,将自己的一身本事传授与他,也算是报答周老爷的救命之恩。
但在表明心意之前,曹鸿才起了一卦,卦象显示今生他与周安福无师徒之源,修道之人最讲究顺应天命,既已知命中注定没有这段缘分,自然不会强求。
于是他便改变心意,没有收周安福为徒,而是将自己毕生所学全部写了下来,汇成一本书《大衍道策》将其交给周家算作报答,也不算违背天意。
一开始周家并不在意,权当是一个流民有心的回报,直到几年之后周老爷突然疾病,卧床不起,家里请了很多大夫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
这个时候家里面想起了这本《大衍道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翻阅了一下,发现周老爷的症状跟里面说的丢了魂是一样。
于是周家人便按照书里给的方法尝试给周老爷将丢掉的魂招回来,没想到居然成功了,周老爷很快便好转了起来。
这时候周家人才意识到这本书有多么宝贵,作为周家独子的周安福便开始用心学习,但由于没有师父指导,周安福学起来异常艰难,穷其一生也只学了个七七八八。
即使只学了七七八八,但周安福很快便名声在外,成为当地有名的阴阳术士。
周安福去世了之后,这本书便传给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关系一向不和,分家的时候连同这本书都一分为三。
恰巧《大衍道策》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主讲占卜问卦,可测吉凶、问天命,中卷主讲阴阳秘术,可驱鬼辟邪、阴阳两通,下卷主讲风水相地,可相宅选墓,推演山水气脉。
三个儿子便各得一卷,但由于从小便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三个儿子对不在自己手上的两卷内容也多少了解一些。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多年之后,曾经的大地主周家也走向没落,大儿子周和崇便起了一卦,得知周家气数已尽,便也不再与天命抗争,顺应自然。
甚至后来穷困潦倒,周和崇万般无奈之下将《大衍道策》的上卷拿出来换了粮食过活,但是最终一家人还是饿死家中。
小儿子周和贞见在家乡也没啥活路,便举家南迁,从此没了音讯。
唯有二儿子周和忠在老家留守了下来,艰难找到了活路。
周和忠膝下无子,机缘巧合之下便收了梅老头为徒,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了梅老头。
梅老头三十来岁的时候,周和忠不幸病逝,临终之前最大的愿望便是希望看到有朝一日《大衍道策》能三卷合一。
梅老头为了完成师父的遗愿,也奔走了二十多年,始终没有得到《大衍道策》上下两卷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