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重生:从90年代开始的商业帝国 正文 第10章 小张一看就是干大事的人

赵牛听完张建峰的话,惊愕在原地,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这小子说得头头是道的,真没看出来,他还有这样的口才。

“道理是有道理,不过这生意始终不是我让你做的,不是吗?”

张建峰含笑道:“那就请牛哥开一开金口了,以后中午我只要送饭菜过来,绝对不会忘记牛哥一份的,牛哥见谅,毕竟这是小本生意,赚的都是跑腿钱,要是牛哥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合伙干,但是我先说好了,我可没本钱。”

赵牛被逗笑了,他看一天场子的钱都是几十块,坐着收钱不好吗?还跟着你去卖饭?

“行了,看在吃你一碗饭的份上,以后你随便来卖吧!跑那么远的路过来也不容易,你可以适当卖贵一点,我会让我手下的兄弟给大家说的,你放心好了,没人敢动你。”

张建峰苦笑道:“不能再卖贵了,这是赌场我要是卖得太贵,一来是这钱会被人惦记上,可能都回不了家;二来则是会惹得某个输红眼的家伙,变着法地在路上堵我,这点牛哥应该心知肚明。”

用俗语说,那就是输钱人心窄,一点小事情都会惹得大动肝火。

“额……”

赵牛笑骂道:“你小子倒是挺机灵的,读过书吧?读过书的就是不一样,行了,随你怎么卖吧!有事情可以来找我。”

“那我就先谢过牛哥了。”

收好碗筷后,张建峰丝毫没有停留,迅速下了山骑上自行车,朝城里骑去。

回到兄弟餐馆的时候,都已经下午四点多了。林建国还是坐在门口,看着张建峰骑着车过来,惊诧道:“小张,你竟然还买车了?”

在林建国心里,张建峰是个进了城用完钱的小家伙,车这种大物件可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至少他觉得张建峰买不起,事实也的确如此。

张建峰将自行车停在店门口笑着道:“我哪儿买得起,是我一个朋友的车,这不是要跑几十里路吗?所以借来用用,否则我哪儿那么快回来啊!”

说着,张建峰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九块五毛钱递给林建国,继续道:“林叔,这是你的饭钱,全卖掉了。”

林建国接过钱,惊讶道:“这么快?那边反响怎么样?好不好吃?量够不够?”

十份饭不多,对于这个餐馆而言,一天也能卖出去几十份。但林建国可是记得张建峰说过,那个林场上的有几十号人呐!这要是都接受他的饭菜,那不等于一天能卖两天的量吗?

张建峰笑着道:“放心吧!他们都很满意,明天他们还要,中午的时候你准备好,我直接过来拿,还是老规矩,回来付钱。不过菜色这些你要准备丰富一点,顺便弄一点好的,例如加鸡腿的,加鸡蛋的,还有净肉菜的。”

“人多嘛,口味不一,我们都得照顾到,这样才更好卖。”

林建国一听,顿时心花怒放,连忙摸出三五烟递上去,笑呵呵道:“哎呀!我就觉得小张你是能干大事的人,跑一趟就给我拉来这么大一笔生意。林叔我说话算话,以后只要你来我的馆子里吃饭,分文不收。”

来你馆子吃饭?我要是到了去下馆子的地步,也不可能来你这个街边小餐馆啊!我答应,人家客户也不答应啊!

张建峰摆手道:“林叔,闲话我就不多说了,明天十二点,你准备四十份,我来拿。”

这是张建峰计算后得出的结论,四十份相对那个暗场子来说,还是少了点,一天六十份左右应该卖得出去。但是有个问题,张建峰也要能送得过去啊!这可不是什么快餐,很轻便。而是实打实的瓷碗,四十份饭可就相当于七八十斤的重量了。

他又不是非洲的奥德彪,能把二八大杠当货车用。而且拉的还是饭菜,经不起太大的折腾,四十份已经是张建峰的极限了。

“行,没问题。”林建国的嘴巴都快笑到耳朵后面去了,四十份,那等于就是一天能卖两天的量,小餐馆的收入能整整提升一倍,谁能不开心?

张建峰并未停留,而是转身骑着自行车前往菜市场。今天虽然只赚了八块五,但这年头的八块五还是很顶的。一打鸡蛋七毛钱,一斤里脊肉一块一,剩下的随便买了点小菜,花了四毛钱。

总共花费两块二,却备了一家三口差不多三四天的伙食。

回到家中,张建峰便开始在厨房里忙活了。李月萍这个时候还没有下班,她下班的时间是六点半,自然张朵朵也是一样,得那个时候才回来。

忙活一阵,弄了三菜一汤摆在桌子上,看了看墙上的挂钟,才六点。

张建峰便回到卧室的小桌子前,细细思考着接下来的打算。

“暗场子里这份赚钱的行当,不能做太久。这种地方鱼龙混杂,迟早都会被端掉,待的时间太长,可能会把自己搭进去,捞到差不多的钱就得立刻撤了。”

赌,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抓得很严的,特别是这个年代,一旦被抓住,少说都得在看守所里待几个月,还得没收所有赌资。自己要是真参加也就罢了,可要是没参加却被当成赌客,而且是有前科的,场子里的那些人,更不会好心为自己开脱,根本就是说不清的事情。

“从明天开始,每天四十份饭菜,我大概能赚四十块左右的样子,连续半个月,就能得到六百块左右。六百块,足以解决目前这个家里的困境,那时候就得换行当了,不可久留赌场。”

至于之后要做什么,张建峰还没有想好,他只是想要把前身这个家安排妥当。之后想做的,能做的实在太多了。

九十年代,三角洲地带开放的红利缓缓凸显,手工制造业开始风靡全国,什么牛仔裤、健美裤,印花的短袖外衣等等,开始逐渐取代之前清一色的青色绿色常装;与此同时,外国的机械制造业也开始朝国内投资,一批批中外合资的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推动着国内的生产经济开始朝世界潮流奔腾。

毫无疑问,这些机遇只要抓住一个,那这辈子就是吃穿不愁。那时候许多人都称之为‘下海’,就是这个浪头里下海的人,在几十年之后,哪一个不是耳熟能详的资本大鳄?

张建峰深吸了口气:“时代的浪潮里,哪怕是学过一点游泳的,都能如鱼得水,主要看能不能抓住。这个时候大家注意的都是铁饭碗,无形中少了无数的竞争对手,说这个时代是遍地黄金也不为过。”

“不过机遇太多,有时候也是问题,究竟要抓哪一个?”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