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候的官职,当然和我们现在的完全不同,大家比较熟悉的古代大官儿,绝对是寥寥无几,很多官职,我们根本都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举个例子,国子祭酒这个官职,我们完全会认为它是中央造酒厂厂长,实际上它是中央大学校长;再比如太仆,您绝对不会和皇帝仪仗部长联系起来。
而且西晋的官职设置,是惊人的混乱。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宰相不是宰相,部长不是部长,官职的重叠、权限的模糊,简直让人无所适从。仅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军事指挥官,就有太尉、大司马、大将军三个,让人简直弄不清到底哪个说了算。说穿了,很多官职都没有实权,他们只不过是为了安排那些士族大伯们的座位而已。
然而,一切事情都是有原因的,要说西晋的官职,我们就必须从西晋之前和西晋之后的官职说起。
根据中国著名的儒家思想大百科全书《礼记》记载,中国最古老的夏王朝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
三公,就是三个古代最尊贵官员的合成,说白了就是皇帝老大的副手。九卿,基本相当于***的九大部长。部级机构从古到今都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所以我们这里就不单独介绍,就把九卿和三公配套起来说。
周朝的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在名义上是皇帝的老师.这三个职务不管具体性的事务,责任就是给皇帝提建议。秦朝的时候没有三公,最高官员是丞相,有时候设左丞相和右丞相,右丞相为正,左丞相是副手。
西汉时期的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中丞。丞相是文武大臣的最高首领,而且实权巨大,仅次于皇帝本人,类似于现在日本的首相。太尉是武官首领,但不是常设的官职,没有太尉的时候丞相就会兼职太尉的权力。而御史大夫,就是丞相的副手,基本就是我们现在的大法官、大监察长、监察部部长、大审计长、工程部部长的合体。
东汉初期,三公成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是武官首领、大司徒是文官首领、大司空主管土木工程和监察,这三个人分管九卿。大司马既然是武官首领,所以它在军队系统里的名号就叫大将军,换句话说,大司马就是大将军。在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任内,把大司马改了名,叫做太尉,以后只要有太尉就没有大司马,有大司马就没有太尉,这两个官职绝不同时设立。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不久,汉灵帝封皇族刘虞为大司马,可是并没有撤销太尉,从这个时候起,大司马、大将军和太尉就同时存在了。
曹操时代,为了架空皇帝,把三公一律撤销,由自己当了丞相,独揽大权。到了曹魏帝国时期,太师、太傅、太保被合称为三师,原来三公级别的大司马、太尉、大将军、司徒、司空也都逐渐恢复。至此,三公级别或者说一品级别的官职,就一共有了八个,这就是西晋极有特色的八公,而不是以前的三公。
因为曹操一直想尽办法架空汉献帝,所以这个时候,直属于皇帝管的三公九卿,就越来越不重要了,三公被撤销,九卿被架空,而实权则渐渐转移到了丞相府,曹魏建立之后,以后更是渐渐转向原本只是皇帝办公司里内设机构的尚书、中书两个部门,可以这么说,汉王朝灭亡直到西晋兴起的一百年,也是三公九卿制度快速解体的一百年,是三省六部制度开始形成的一百年。
一般来说,三省六部就是尚书、中书、门下和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不过这个制度正式实行,已经是几百年后的隋朝了。西晋正处在艰难的过渡时期,所以它既有三公九卿,又有三省六部,但是三公基本没有实权、九卿只管杂事、三省还没有门下省、六部又没有完全掌握实权,整个一个四不像,所以我们就真的有必要闹清楚,西晋看起来这么相似的官职,到底有什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