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西汉后半截儿 第一章 不是皇帝,胜似皇帝

5、没地位的丞相

燕王之乱虽然已经平息,但是还有一点小事值得一提。

桑弘羊的儿子桑迁在燕王叛乱之后的逃亡途中,躲藏在他父亲桑弘羊的旧部下一个叫侯史吴的人家中。后来桑迁被捕处死,侯史吴就自己去投案自首了。

元凤二年(前79年)的时候,昭帝正式搬入未央宫居住,因此大赦天下。

时任廷尉王平、少府徐仁共同负责审理燕王旦和长公主谋反案件,都认为“桑迁受其父谋反的牵连,侯史吴窝藏他,并不是窝藏谋反者,而是窝藏连坐者”,于是按大赦令赦免了侯史吴之罪。

后侍御史重新查处此事,认为“桑迁精通国家经典,明明知道其父桑弘羊背叛朝廷,却不加劝阻抗争,可以视同为谋反。侯史吴原为三百石官吏,窝藏谋反者桑迁,明显与一般百姓窝藏连坐者不同,因此侯史吴不能赦免。”奏请朝廷重新处治侯史吴之罪,并弹劾廷尉、少府徐仁开脱谋反者。

乍一看,这只是一个关于执法者量刑问题的争论,或者专业点说是个司法解释的问题,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

然而,其中被弹劾的一个人,少府徐仁除了官职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丞相田千秋的女婿。

田千秋当然要保护自己的女婿。

所以他数次为侯史吴说情。由于担心自己的意见不被重视,所以他便在公车门召集中二千石官及博士官,商议应按法律判侯史吴什么罪名。参与商议的人知道霍光的意思肯定是要严办的,所以一致指控侯史吴为大逆不道。

霍光为什么一定要严办侯史吴?道理很简单。燕王长公主之乱,处死的全都是他的政敌,而维护此案中的犯人,不是等于自己扇自己的巴掌吗?更重要的是,桑弘羊代表着武帝朝旧臣的一股势力,现在借着燕王长公主叛乱一案,对于这股力量必然是要连根拔起,永除后患。

召开会议后的第二天,田千秋就将众人的意见上奏朝廷。

于是霍光因田千秋擅自召集中二千石及以下官员,朝内、朝外言论不一,将廷尉王平、少府徐仁逮捕入狱。

朝中大臣们都噤若寒蝉。大家都在揣测丞相这把麻烦大了。

关键时刻,刚刚提拔的太仆杜延年站了出来,为霍光分析了利弊得失。

一是说官员替人开脱罪名如何处置,汉朝自有律令,现在朝臣们对这件案子搞得有点言过其实。

二是丞相是先帝任用的人,在位时间已经很久,大家都知道丞相一向没什么主见而且爱给下面的人说情,

三是自先帝朝以来,,百姓经常抱怨刑罚过重,官吏执法苛刻,这次丞相犯的事情恰好又是量刑的问题,如果因为此案而连累了丞相,恐怕与民心相背。

这样一来,必然会有朝中官员以及民众的非议与流言,怕是有损大将军的威名会。

这段话有理有据,晓之以利,动之以害。不由得霍光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做法。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廷尉王平、少府徐仁被定为量法轻重、玩忽职守被投入监狱。后来,徐仁在狱中自杀,廷尉王平被腰斩。

至此,燕王长公主案才算真正的尘埃落定。

堂堂的百官之首,丞相要靠别人的说情才能免受时任大将军的责罚,这丞相当的也是真窝囊。

再来看看另外一些记载。

在元凤四年的时候,发生一件事情。史书上只用了一句话记载:“甲戌,富民定侯田千秋薨。”,但是后面又跟了一句评论:“时政事壹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自守而已。

《汉书》上还有一条记载,昭帝刚登基的时候,霍光对田千秋说:“始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

田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

这两条记录看起来不怎么重要,因为田千秋这个丞相在汉朝历史上确实没有什么地位。

他能当上丞相,就是因为在戾太子刘据事件后,第一个敢于上书为刘据说话。正好说中了汉武帝的心事,因此青云直上,直到位居丞相。

而霍光当权的时候,他已经老得只能特别获准坐小车而不是步行上朝,因此还得了个小车丞相的外号。而且从他的一生行事来看,他好像也确实是一个比较低调,不爱在前台统领大局的人。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他是不愿意掌权,还是不能呢?

就是这几条不显眼的记录却反映了汉武帝之后汉朝政局一大趋势,那就是---相权的沦落。

从头说起。大家都知道汉承秦制。而毛主席更说过:“百代多行秦政治”。但是由于秦朝对待儒生不怎么的,而后世的史书十之九点九都是儒生所著(基本上除了《史记》全都是的),所以秦朝在史书中的名声实在不怎么样。但这并不能否认秦朝和秦始皇在华夏历史上的地位。

秦代,包括武帝之前的汉朝,丞相府的权力是很大的。不信咱们做个测试,说到秦朝,除了秦始皇之外,你脑袋里马上浮现出的人名有哪几个?

吕不韦、李斯、赵高。这三个名字出现的几率一定是很大的(也许有人要说说白起、王翦、蒙恬;嗯,由于不在本章主题之内,所以很不幸他们三个被在下透视了…)。

很巧的,上述三个人都是秦国的丞相。

从秦朝一直西汉前期,丞相的权力不断膨胀,甚至达到了威胁皇权的地步。这一时期也是相权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相权君权冲突最为严重的时期。

因此汉朝这段历史上一边是萧何和曹参等千古名相大放异彩,另一边却是从汉初到武帝之间共有三十多名丞相被杀。

可以说从汉初到武帝时,丞相的权力是处在一个不断受到削弱的过程中。丞相府门口的草,那是一年比一年深啊。

到了汉武帝时期,以他的雄才大略,当然无法允许一个权力太大的丞相在他身边分权。于是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鼎盛期到此彻底宣告结束。

从此以后,相权在中国王朝史上就再也没有等到咸鱼翻身的一天。

那么,武帝是怎样剥夺相权的呢?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制度:内外朝制,或者叫内外庭制。

先说几个概念:内廷和外廷,尚书和曹。

外廷指的是正式的国家政府机构,即以三公九卿及其官署为基础的正式国家行政机关。

内廷则是皇宫里面皇帝的私人随从组成的机构。比如尚书、大夫、侍中等。

汉代皇帝都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其余五尚都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属于勤杂工类型的),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也就相当于皇上身边的小秘书处,负责拷贝个文件啊,查阅下资料啊等等之类的活。

再看看丞相府的秘书处。丞相的秘书处称曹,一曹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司。丞相共有十三曹(名字就不细说了,总之囊括了从官员任免升降到漕运交通,从祭祀礼仪到律法量刑等等帝国生活的各个领域)。

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政务的最终处理是归属于丞相府,而不是皇帝。

而皇帝的秘书处尚书有几个人呢?数手指头的话连一只手都用不完---总共四个。

这个实力对比实在是太悬殊了。

你说这这种配置要给刘禅那种人是挺合适,有人帮干活啊;可是对于汉武帝刘彻来说,这是他不绝可能忍受的事情。

于是汉武帝选拔了一批有才干的人冠以大夫或者侍中等的内官头衔,然后收入内廷作为自己的智囊团。然后武帝将大将军冠以大司马头衔招入内廷,由此形成了取代外廷成为权力中枢的皇帝私人工作机构。

然后,汉武帝还将所有国家大政都归由内廷制定,以诏书的形式发送到丞相府。这样一来,丞相府的角色从决策者一下子变成了执行者。换句话说,丞相府的职权被架空了。

帝国权力重心向内廷靠拢,使得尚书的角色变得十分要,因为他的实际功能已经从皇上的打杂小秘书变成了皇帝直属的机要办公室。

由于在早期尚书和其他五尚一样,从属于少府,是皇上的官家和随从性质,因此早期的尚书和尚书令的地位是很低的。

自武帝朝将政务转由内廷处置后,尚书由于其地位日趋重要,而武帝由于害怕朝臣来分他的权,将尚书和另外一个机构中书(主要负责传达诏令,头头叫中谒者令)一起交给中朝官员负责。

从名义上说,尚书的头头是尚书令,但其实这个名义上的头头意义不大。因为皇帝通常会让大将军、大司马等高官或者给事中、光禄大夫等比较得心腹的官员‘领尚书事’。

这个领尚书事,就是兼管尚书,参与政务。所以尚书令如果不是由这些人兼任,其实是没有什么地位的。

这一点从《汉书》的记载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汉书》中明确记载的担任过尚书令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霍光的助手张安世,另一个是石显的助手五鹿充宗。其他时间段,可能是尚书令空缺、也可能是担任尚书令的人地位太卑微而没有列名的资格。

因此虽然尚书此时从官员品级上说还是不入流的官阶,然而这却是一个位低权重的官。

《汉书》盖饶宽(宣帝朝任至司隶校尉)传中记载这样一件事情。时任卫司马的盖饶宽向尚书投诉卫尉滥用职权,尚书因此责成卫尉更正相关行为。

卫尉可是位列九卿的高官 ,可见此时尚书的实际权力已经很大了。

再来说说另一个机构中书,中书的头头由宦官担任,称为中谒者令,就是所谓的中书令。(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受腐刑后也曾担任过此职权)。

从武帝开始,就赋予了中书令领尚书事的权力,这开了一个恶劣的先河。

元帝时的著名奸臣石显就是由中书令的身份得以领尚书事,从而把西汉政局搞得乌烟瘴气。

在汉成帝时,对尚书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尚书由四人变成五人。此外,还剥夺了中书令领尚书事的权力,中书谒者令也更名为中谒者令。

尚书原来由四人组成,称为四曹。分别是侍曹尚书(主管丞相、御史事务);二千石曹尚书(主官刺史、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管民上书事);客曹尚书(主管外国四夷事)。成帝时加了一个三公曹尚书(主管刑狱),成为五曹。

至此,尚书从形势和实际上都已经成为了帝国政权的核心机构。

随着权力向内廷的转移,皇帝们达到了削弱相权、集中皇权的目的。然而,这也导致了外廷权力真空的出现。

形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当皇权旁落时,帝国的权力就掌握在了与皇帝关系亲近的外戚和宦官手中。而由于外廷实际上已经被架空,所以就导致了西汉后期和几乎整个东汉年间外戚宦官轮流或者一起专政的局面。

而西汉正是亡于由于王氏外戚专权几十年而导致的王莽篡汉,东汉之亡则肇始于桓、灵二帝的宦官专权(刘皇叔经常无比痛心疾首地叹息痛恨的两位东汉皇帝),这是后话。

然而追根溯源,这是权力由丞相领导的外廷向皇帝私人机构内廷转移的必然结果。

尚书和中书,经过后汉、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发展,到唐朝时发展成为了外朝的中枢三省(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其长官仍然称为尚书令和中书令。

当然,虽然名称一样,但是实际只能却是不尽相同了,这里不做赘述。

顺带着介绍下汉朝官制,对此不感兴趣的诸君可以直接略过。

要说明武帝为什么给这几位朝中大佬这么分配官职,就得先大概介绍一下西汉的官位分级。也是为了以后方便,之后出场的人物直接以头衔冠之,如果不是很特殊,区区在下就不再另做说明了。

西汉的中央政府的组织结构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字:三公九卿。具体的名称可能会稍有变化,但是总的来说换汤不换药。

先从三公说起。

丞相,主管国家政务,后来改名为大司徒。东汉的时候去掉了大,变成了司徒,权利地位因此也就没有叫大司徒那会大了。丞相府最主要的两个属官是丞相长史和丞相司直,都是两千石的级别。

太尉,主管国家军事,武帝元狩四年之后称大司马。是军队和国防事务的最高长官。主要属官包括长史和主簿。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相当于最高检察院院长(不受同级政府首脑领导的)。后来还叫过一段大司空,然后又改回御史大夫,总之大家记住它的职能就好。属官主要是御史中丞。

以上的三公,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职官员,其中御史大夫的地位最低,相当于副丞相。

从理论上讲,还有三个比三公的品级更高的文官,就是太师、太傅、太保,其中以太师地位最高。但是这三个属于是荣誉职位,通常情况下没有什么实权。

再说说武将的级别。在武职里面,最高的是大将军。要单独说明的是:虽然大将军名义上是武职,但是事实上从武帝之后汉朝担任大将军的人大多数的时候是大权独揽,什么事情都管的,比如卫青、霍光、王凤等。而到了东汉,大将军更是成为了摄政的同义词。

仅次于大将军的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

骠骑将军为汉武帝始置(专门给霍去病设的),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

车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重要的辅政文官也可加此衔,领尚书政务,成为帝国权力中心的官员。

卫将军由汉文帝设立,设卫将军一员,总领京城各军,是防卫部队的统帅,也是第二品,与车骑将军同。文帝后不常见,宣帝朝张安世曾任此职务。

再往下就是前、后、右、左将军,但是这几个并不是常设官职,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仅次于9卿,在武职中也算是极品将军。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前后左右将军的地位,诸葛亮在街亭之败之后,自贬三级,从丞相降为右将军,领丞相事。可见这个前、后、右、左将军的地位。

下面说说九卿。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待在下一一道来。

太常,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祭祀事宜,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改为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的警卫(相当于皇帝的警卫团),所以郎中令或者说光禄勋就相当于皇帝的近卫团长。听起来这个机构非常重要,因为它是皇帝的贴身护卫,负责皇上自身和皇上家前后院的安全事务,这个职位充分显示着皇帝对就任者的信任。事实上,这个机构比听起来还要重要许多倍。光禄勋名义上的下属包括大夫和郎官。具体关于光禄勋和郎官在后面会有详细的叙述,这里就是打个底。

卫尉,秦时官名,西汉景帝初更名为中大夫令,武帝后元年间又改回叫卫尉。长官叫做卫尉,掌管宫门卫屯兵,武职,基本相当于皇帝的皇宫禁卫司令。

太仆掌管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这个职位一半相当皇帝的车队仪仗队长,另一半则是国家马匹部门部长(注意不能简称马部长)。鉴于马匹在汉朝时的重要作用(主要是作为骑兵的重要战备资源),太仆卿的地位也不容小视。

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最高检察院院长+公安部部长+国家监狱监狱长。

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时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等相关事务。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中央民委(但是不会歧视汉族)外加外交部。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简而言之,就是管理皇帝家的家谱,保证皇室血脉传承的正统性。

大司农(初期称为治粟内史,景帝时更名为大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相当于财政部长+人民银行行长+商务部长+广义交通部部长(陆海都管的)+国税总局局长……有够霸道吧!

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少府和大农令的区别在于,大农令掌管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大权,而少府则是皇帝私人财产的直接管理者。当时的赋税划分是这样的,农业税、人口税、盐铁专卖等所得全部归大司农;而山林、河海等杂项(比如渔民打渔的,伐木的,到深山里面打猎扣野生菌类等等)的税收和铸币利润所得则归少府,即皇上所有。少府手下有几个重要的属官要介绍一下:水衡都尉和上林三官。

说到水衡都尉和上林三官,就不能不提上林苑。

上林苑是汉武帝在秦始皇的一个旧上林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是个典型的有多种功能宫殿。上林苑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霸、产、泾、渭、丰、镐、牢、橘八水出入其中。

据《汉书·旧仪》载:“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可见其规模之盛。司马相如的名篇《上林赋》即是描写上林苑的壮丽和武帝游猎的奢华场面。

水衡都尉管什么呢,他主要管两件事情,准确地说主要是一个东西和一件事情。一个东西就是上林苑,一件事情就是铸钱。另外还有点兼职:兼保管皇室财物、造船、治水等。

水衡都尉官阶不高,但是地位却很重要。因为他可以说掌管了皇帝家的钱袋子。上林苑由于地域广阔其每年的各种产出收入客观,铸币收入就更不用说更是皇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等于说皇帝把自家仓库、小金库和后花园都交给了水衡都尉保管,充分说明了皇帝对担任此官的人选的信任。

上林三官是水衡都尉的直接下属,他们的职责通俗的说是印钞票的,用文点话叫作掌管铸币。

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就是管铸造工艺的)、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就是管造母钱的)。关于铸币的事情,后面会有专门篇章论述,上林三官就简单介绍这么多。

以上就是三公九卿的具体职责。

除了九卿之外,还有三个职务享有和九卿同样的俸禄和地位,分别是执金吾、将作大匠和大长秋(友情提示:各位韩剧粉丝,不是大长今)。

执金吾。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前述的卫尉统领,掌管官门内屯兵。可以近似认为是京城卫戍司令。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在长安初次见到执金吾看到执金吾出巡,前呼后拥,车骑很盛,发出感慨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后半句他倒是实现了,前半句没把握好,一不小心用力过猛,直接当上执金吾的老板了,可见造化弄人,出人意表啊。

将作大匠,曾用名将作少府,主要是掌管宫廷的相关工程事宜,比如建个楼、装个修什么的。

大长秋的职能就更简单了,就是后宫皇后的官署。负责宣达皇后旨意,管理宫中事宜,为皇后近侍官首领,多由宦官充任。

另外还要单独介绍的的官员是:京兆尹、右扶风和左冯翊,以上合称“三辅”,是京城地区的行政长官,分别管辖京城的不同地区,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有幸被在下列在上面的官职,都是俸禄两千石的,就是行政体系塔尖上的人物。其中的诸卿并不仅仅是一个人,他们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机构,都有配套的全班人马,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地方上主要行政单位是郡和县,行政长官为牧、太守、县令等,以后如果有涉及地方行政的时候再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