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妒英才
燕王和长公主等势力倒台后,霍光为了进一步保持霍家和皇族的亲密关系,急于想让他的外孙女给昭帝生个儿子。
以霍光的地位,他的心意不用明说,那些大臣御医们就已经明白霍老大要什么了。
恰好赶上昭帝身体有些不适,这帮御医大臣们就尚书说:“为了皇上的龙体健康,建议除了皇后外,皇上就不要和后宫别的女人有亲密接触了云云。”
结果昭帝事实上维持相对于当时很进步的一夫一妻制。但是,可能是由于皇上官后当时年龄太小,因此她还是没有能够为昭帝生下一个儿子。
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汉昭帝进行了加冠仪式,并拜谒汉高祖庙。这标志着昭帝正式成人,准备接受他祖辈传递下来的大汉江山。为了庆贺他的成人礼,汉昭帝下诏免除全国元凤四年和元凤五年的口赋。
之后的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再次减免当年的口赋30%。
以昭帝之前表现出的才干和能力,假以时日,相信他必然能够成为一个有为明君。然而很可惜,天不假年。
也就在元平元年,汉昭帝突然在未央宫驾崩。
这位少年英主,就这样走过了他短暂的一生。
但是,历史上围绕这位少年帝王的话题却是为数不少。从他的出生、继位一直到他的死亡,都充满了争议。
从生开始。
英雄不问出身,不过皇帝这个职业,除了开国的那一位,大多数得问。
昭帝他爹就先不在这里过多介绍了,否则这个帖子就得改名了。
不说爹,就只能说说他娘了。刘弗陵的母亲官方叫赵婕妤,俗称她钩弋夫人,又名拳夫人。
时间回到西汉武帝年间,地点嘛,在西汉河间郡(大约在今天河北省的东南部的某些县附近,具体不敢妄下定论)一赵姓人家。
这家今天好像有什么事情,这家里家外一个个是手忙脚乱,端盆烧水,屋里屋外来回奔走。
原来他们家夫人要生了。
一通折腾之后,产房内传来一声婴儿清脆的啼哭声。
过了一会儿,接生婆有气无力地从里面抱出一个小孩给赵家老爷:“恭喜老爷得了个小姐!”不用说,女孩的话,赏钱是肯定少多了。
不几年,赵家的这个女儿长大成人了,那个漂亮啊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天香国色。
可是她父母却总也担心这个女儿。
因为这个女儿虽然长得很漂亮,可是天生有个残疾。从生下双手就呈握拳状,总也舒展不开。人没有双手,生活自然不怎么能自理啊。
要说赵家家底也还算殷实,所以一直安排着人伺候着照顾着。所以赵小姐虽然有点残疾,但是生活还是挺幸福的。
可是总这么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啊。你说过个三二十年的,老两口都归西了,这闺女可怎么办啊?
要知道,汉朝的时候啊,人们讲究有五不娶,其中有一条就叫做“世有恶疾不娶,弃于天也”。所以啊,这闺女的婚嫁还真是个问题。
于是老两口一合计,放出话了:“谁能治好我们家闺女的手的即可娶她为妇(有展之者即得其为妇)。”
一来是赵家小姐的美貌已经是远近闻名;二来是赵家也算是个大户,这将来一笔丰厚的嫁妆是铁定到手了。
一时间求婚的人络绎不绝,踏破门槛。懂医术的拼技术,不懂医术的撞运气,但是很不幸。这个头彩命中注定不是这帮凡夫俗子们能中的。用句俗话说,祖坟上少了那么一棵草。
就这么着,到了汉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左右。有一天郡守贴出告示了:
大汉皇帝最近要来河间巡游了。各主要道路要保持畅通,并且随时可能封闭。有事的要注意绕行回避。各县城的主要街道违章建筑要清理一下,注意保持郡容郡貌,准备迎接最高领导人。
河间郡的百姓这个激动啊,终于有机会可以见见真龙天子了。当然,见到人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皇家的排场和气势那也不是天天都能看见的。
在河间巡游期间,武帝一行恰好路过赵家附近。同行的算命官对武帝说:“陛下,这一片地方不一般哪。祥云瑞蔼,这附近肯定有奇女子!”
武帝要说哪会儿科技也不发达,汉武帝也是个迷信的主儿,于是立刻排手下进行地毯式的搜索。
要说赵家小姐也是名声在外。武帝手下的官员四下一打听,大家都是毫不犹豫地把手指向了赵家。
赵家人还没有弄清楚怎么回事,呼啦啦就闯进来一大批官员和士兵。官员三言两语说了怎么回事,就把赵小姐装车带走了。
要说赵小姐从小也是娇生惯养,哪里见过这种阵势。自然是吓得小心肝扑通扑通的,难免花容失色。
可是就这么的,汉武帝见到她的时候那感觉还是一个惊艳啊。
旁边的侍从早就把赵小姐双手蜷曲的事情告诉汉武帝了。
武帝命赵小姐伸出双手,要说也怪。武帝就那么轻轻一掰,奇迹发生了,那双蜷曲了十几年的手伸开了
有句诗怎么说的来着,对了:“蓬门自始为君开”,这个应该是:“纤手终须为君开”。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武帝把她带回长安,封为婕妤。又因为她居住在钩弋宫,所以人们都称呼她为钩弋夫人。又由于她的手曾经握拳难以伸展,也被人亲切地称为拳夫人。
钩弋夫人那是相当受宠啊。说是三千宠爱在一身,一点也不过分,不过君王还是早朝的。毕竟刘彻总的来说还是一个爱岗敬业的好同志。
钩弋夫人在太始三年(前94年)生下了昭帝刘弗陵。
生刘弗陵的时候,他爹汉武帝已经六十二岁了。没说的,老当益壮,敬佩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啊……
史书记载这个孩子怀了14个月(当然根据现代医学来看,这个事情真实的可能性基本是0,但是,历史要有点传奇才有趣,所以也不必太较真)。
汉武帝于是很高兴说:“听说当年尧就是怀了14个月才生,今天钩弋夫人也一样!”,言下之意昭然若揭:这个儿子是个不寻常的主儿,我喜欢!!
于是汉武帝下令把钩弋宫的宫门改名叫做尧母门。后来司马光就批评汉武帝这么做不合适,理由如下――“皇后、太子都活得好好的,您弄个尧母门,什么意思啊?”
顺便八一句,武帝这件事情实在欠考虑,用尧这种亘古明君做名头,暗示性实在太强。难免给人以武帝会有废长立幼的心思,后来戾太子被逼反,恐怕和这件事情也多少有点关系。
汉昭帝刘弗陵自从出生后,皇帝老爸罩着,美女老妈宠着,自然是成长地倍茁壮。
要说人家也不愧是怀了14个月的,底子硬,基础好,不但身体长得结实,脑袋瓜儿也特别好使(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汉武帝很喜欢这个儿子。
武帝总共有六个儿子。除了刘弗陵之外,还有五个。可是大儿子原太子刘据因为巫蛊案被杀,二儿子齐怀王刘闳早年夭折。五儿子昌邑王刘髆因为舅舅李广利也早就不受武帝待见了。
还有两个儿子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都不怎么成器(具体怎么不成器后面有详细论述),所以汉武帝就逐渐萌生了要立刘弗陵的念头。
但是由于刘弗陵太小,他娘钩弋夫人太年轻,所以汉武帝还是在这件事情上犹豫了很久。并且最终下定决心立刘弗陵为太子。
汉武帝决心一定,便开始付诸行动。首先便开始在群臣中观察挑选可以辅佐幼主的大臣。经过一番考察判断论证之后,霍光很荣幸地入了汉武帝的法眼。
接着就发生了前述的赐《周公负成王早朝图》的赐画事件。
就在人们都觉得储君的事情基本已经尘埃落定的时候,汉武帝又给了大家一个意外。
就在赐画后不久,汉武帝随便找了借口处死了钩弋夫人。
红颜薄命这个词,又应验了一把。
至于武帝处死钩弋夫人的原因,很简单:怕外戚干政。
传说钩弋夫人死死的那一天,长安城内狂风暴起,尘土飞扬。受命处理钩弋夫人丧葬的官员在当天夜里就将钩弋夫人草草下葬,并在她的坟墓上栽了一棵树作为标识。
长安城的百姓都为这位出身民间的女子被无辜赐死而感伤,很多人自发地去祭奠这位美丽的。
昭帝即位后,追封钩弋夫人为皇后,发两万士卒为钩弋夫人修建了云陵,并命令拨二百户人家居住在云陵园区为钩弋夫人守护园陵。
也许钩弋夫人的在天之灵看到这些,多少会有一些安慰吧。
饶是武帝如此精心准备,甚至处死了自己心爱的妃子,仍然有人质疑昭帝继位的合法性。
曾经有人对于刘弗陵的继位提出了疑问。主要疑点如下:
一是说武帝生平沉溺女色,是个多血质的人,一生行事,全凭一时冲动,安能有深谋远虑而去杀死钩弋夫人。
二是说托孤的几个人不着调。霍光是一个左右近习之人,仅供驱使;上官桀亦只是养马之人;金日磾系匈奴体屠王之子,休屠王与浑邪王同守西边,因不肯降汉,为浑邪王所杀,乃系一个外国人,与中国又有杀父之仇。朝臣中即使无人,安得托孤于这几个人?
三就是,时任卫尉王莽(不是后来篡汉的那个王莽)的儿子王忽事件。王忽是武帝朝的侍中,扬言道:“皇帝驾崩的时侯,我常在左右,那里有这个诏书?”
他所指的诏书是指汉武帝因为逮着了一个想要行刺的侍中马何罗而封金日磾为秺侯,封上官桀为安阳侯,封霍光为博陆侯的事情。霍光听说了之后,立刻质问王忽的老爹王莽,王莽于是把王忽给毒死了。
这几条里面,先说第一条,人身攻击太明显,而且估计也不会有几个人同意说武帝是个一时冲动且不够能力的人。
光打匈奴就打了好几十年,再冲动得长点都一辈子了。说汉武帝不能深谋远虑,嗯,这个论点,实在不好说什么,大家自己去看《武帝纪》和《孝武本纪》吧。
第二条和第三条就值得详细说一下了。
从第二条说起。怎样的托孤大臣算是着调呢?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曰这个托孤大臣个人的成色;二曰当时汉帝国的形势需要怎样成色的人。我们看看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一些托孤事件及其结果。
例子一,刘备托孤诸葛亮。这个没得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的灭亡,非诸葛亮人力可以挽回,且在诸葛死后。
例子二,曹丕托孤司马懿。结果,天下改姓司马,曹家断后。
例子三,后周柴荣托孤范质(宰相)、王溥(参知枢密院事)和魏仁浦(枢密使)。三个文臣拧在一起没玩过职业军人赵匡胤。但是相对来说结果还算不错,江山易主,周家得以保全香火(没说的,宋太祖仁义)。
满清也弄过两次托孤,都没有什么好结局,这里不细说。
以上三个例子中的托孤重臣有几个共同点:都是朝中重臣;个人能力都比较强(柴荣的那几个人其实也不算差,不过枪杆子在别人手里他们也没有办法;退一步说,栽在宋太祖手里也不丢人)。
基本可以得出结论,托孤这种事情成功率还是比较低的。而且看来大部分的托孤重臣问题并不出在能力方面,而是容易出在忠诚方面。当然以上的例子全部在汉武帝之后,他没法从中吸取教训。然而以在下这点平常的IQ就能分析出来的结论。估计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不用举例子也可以捣腾出点结论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武帝的挑选辅政大臣的第一个原则很清楚:辅政大臣的作用是帮助权力平稳地过渡到合法继承人手里。
没说的,安全第一。
也就是说,汉武帝在挑选辅政的人选的时候,忠诚可靠是第一位的。所以汉武帝挑选的这几个人,都是以他看来忠诚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之后霍光的表现也证明了武帝的眼光,否则篡汉这件事情就轮不到王莽来做了)。
关于霍光,金日磾和上官桀为什么被看作忠臣,参见区区在下在第一节里面的描述。况且,不要忘了汲黯曾经对对汉武帝的用人有过如此评价:“陛下用群臣, 如积薪耳, 后来者居上。”如此看来,这次任命辅政大臣,也是符合武帝一贯风格的!
另外一个原因就得从武帝末年的国内形势说起了。武帝末年汉朝的国内形势。四个字:不容乐观。
诚然,汉武帝打匈奴是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和连年征伐所需要的巨大财力把文景时代国家积累的财富消耗一空,而为了维持其庞大的财政支出,他所实行的掠夺型的经济政策已经使得西汉帝国国库空虚,民变四起。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不像现在,飞机导弹满天飞。靠得主要还是有血有肉的具备一定智商的有机物,例如人和马。
当然,不管飞机道导弹或者壮丁马匹,说到底都是一个字:钱。
三五十万大军,十万骑兵开出去的确是烟尘滚滚浩浩荡荡令人禁不住热血沸腾,但是热血没什么大用,撒到地上浇活不了一棵小树苗。
管用的是用热铜水---浇的钱,这个道理武帝是明白的。
但是文帝景帝积攒的那些个家底不几年就耗用一空了。武帝为了弄到钱,能用的招式基本都用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七种武器。
招式一当然是向农民同志收的租,俗称皇粮。汉代(包括西汉、东汉)绝大多数时间的农业税率是多少呢?说出来大家也许不信:三十税一。换算成百分比是3.3%,第一次看到这个比例的时候区区在下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这确实是事实。汉武帝倒是没有动税率,不过三十亩地按照一百亩的产量做税基去算税….
招式二是赋。赋,通俗地说就是人头税。征税对象是所有的成年人和一定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武帝只动了其中的口钱部分(即对未成年人征收的钱,看来养孩子啥时候都不容易啊),之前汉朝的惯例是未成年人7-14岁的才交口算,每年是20钱。武帝把征税年龄变成了3-14岁,税率变成了23钱。
招式三是主要针对不同人群的财产税。
其中针对商人的现金财产税,称为算缗,这是建立在商人个人自报自有财产价值的基础上。税率是“一贯千钱,出算二十”,也就是说税率为2%;
二是针对包括商人、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富裕阶层的财产税,称为占租。这个财产税的税率就比较高了:纯贸易商人和制造业商人(不论是否登记)的财产税前者是每2000钱付一算(一算为一百二十钱,因此这个税率是6%),后者是每4000 钱付一算。同样,对一般人的车征收一算,商人的车征收二算,所有长过五丈的船征收一算。
看来武帝是那商人当长毛羊了,一缺羊毛就想起他们了。
招式四是用钱赎罪。太史公就是因为家里穷,没钱赎罪才导致身受宫刑之辱,想来不由令人唏嘘不已。这一条的坏处显而易见,有钱基本可以为所欲为,除了犯谋反等十恶不赦的罪行之外,基本都能用钱摆平。换言之,法律在金钱面前低下了它原本就不高贵的头。
招式五是国家统一铸币。武帝之前,诸侯国是可以铸造钱币的。武帝时代中央收回铸造钱币的权力,从此之后的所有中央政府就再也没有放弃过这个权利。
招式六是,发信用货币。比如弄张上林苑的白鹿皮,上面画点花纹,就拿来当40万钱使。弄点银锡合金,做成龙型啊龟型的艺术品来换钱。
招式七,建立国有垄断企业。实行盐铁专营、酒类专卖。这个不用多介绍,本朝的国有垄断企业有多赚钱大家应当看得到。当然这第七条和第五条不同于其他条,个人认为对于汉代或者以后的帝国来说,都是利大于弊的。
以上几条合成一套组合拳,武帝一用就是好几十年。
西汉王朝是得踩刹车了,否则离翻车恐怕也不远了。
汉朝或者说汉民族的幸运在于汉武帝是一个会反省的人。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汉武大帝刘彻同志向全国人民做出了深刻检讨,检讨书被称为《轮台罪己诏》。
摘几句重要的话在这里:“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悻,使天下 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百姓,靡费 天下者,悉罢之! ”“ 当今务在禁苛暴, 止擅赋,力本农…”
轮胎罪己诏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汉武帝承认说:“大伙,我错了,仗打得有点多,日子过得有点奢侈。”而在于汉武帝对于他在位前50年的政策做了总结,划上了一个句号,并对今后汉朝的整个政策定下了一个基本基调。
用他的罪己诏里面的九个字可以概括: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汉帝国开始休养生息。
从这个角度看,为什么桑弘羊这个武帝朝最重要财政大臣没有入选辅政大臣的行列就显而易见了:桑弘羊是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的倡导者和实施者,他的整体做事路数和风格与武帝的最后既定方针是不相符的。
汉武帝需要一个能够保证这种平稳政策顺利实施下去的人。好儒学、谨小慎微的霍光无疑是最佳的人选。
最难解释的就是第三个疑点。王忽的这番话,在《汉书》和《汉记》中都有记载,所以真实性方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就是说,王忽确实说过这么一段话。
不外乎两种可能:A、王忽说的是真话 B、王忽说的是假话
同志们先不要骂在下。听在下细细道来:
选项A:先看王忽的身份,侍中,皇帝的近侍。因为他在事发现场目睹事实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他的话可信度也相对较高,他说的话是真的…额地神,那么霍光集团无疑制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政治骗局。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武帝赐给霍光周公负成王图这件事情,大家都没有异议。那么霍光的首辅地位已经确立,他何必再去伪造一个封侯的事情呢?做这件事政治风险太大。以霍光的风格,这种事情断然是做不出来的。
莽何罗案也是天下皆知的事情。武帝以三人在此案中立功将他们封侯,合情合理。
好吧,如果这点理由说服不了你,那么请看选项B。
选项B:王忽说的是假话
首先从这段话的内容和语气来看,这不太可能是在什么正式场合说出来的。那么王忽这番话可能在什么场合说出来呢?
可能性B1:
一种可能是在酒余饭后的时候说出来的。大约类似于今天人们喝得小脑有点麻痹,感觉有点飘的时候脑袋一热吹那么两句:“想当初我在武帝朝的时候如何如何……”
如果这样的话,在下只能说,王忽,你死得不怨……
可能性B2-1:
就是在平常闲聊的时候,换句话说,就是王忽很清醒的时候说出来的。简言之,他有意撒了这个谎。
再看看王忽的家庭背景,王忽他爹王莽(此王莽非彼王莽)当时是卫尉,(也是位列九卿,俸禄两千石的高官。而且从后来的发展来看,王莽的仕途是平坦的(他最后晋升为右将军),也就是说,王莽即使不是坚定地站队在霍光一边,也是坚定地保持了合适的中立位置。
以这样的家世背景,王忽不可能没有一点政治头脑。所以可能性B1的可能性不是很高。
那么再看下可能性B2-2。
以王忽的家庭背景推断他应该有不低的政治意识这一前提,再加上他明知道老爹是霍光一边的人还有意撒这个谎,为什么呢?
答案有两个:一曰他脑袋锈逗了(但是宫中不会选一个会偶尔精神分裂的人做侍中的);二曰有人指使他说这些话。
如前所述,在朝中霍光的资历虽然不算小,但是比他资历老势力强的还是大有人在的。
霍光的政敌门很可能在这个时候从各个方面对霍光进行打击,进行舆论的污蔑当然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这是事实,那么他们应当是给了王忽一些政治许诺,否则王忽不会冒这么大的险做这件事情。
至于诸君采信那种可能性,或者另有高见,就是仁者见仁的问题啦。
最后说说昭帝的驾崩。
由于汉昭帝的去世没有任何前兆,因此对于他的死因有三种推测:
一曰、得了急病(病死的);
二曰、因为霍光专权,昭帝一直很抑郁,因此而病死(郁闷死的);
三曰、霍光因为看到昭帝太能干,担心以后控制不住他,所以下黑手把他害死了(被害死的)。这个排名顺序代表同时代表可能行。
个人认为,推测三因为实在太有想象力而基本可以排除的,因为从霍光一生的作为来看,他绝对不会是弑君之人。
况且,如果他真的这么有野心,估计要篡汉也没有什么难度。毕竟以霍光的权势,比之后来篡汉的王莽也是毫不逊色。
至于昭帝到底是病死的还是郁闷死的,那实在是没法考证了。
终其一朝,昭帝都在霍光的辅佐下奉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下面是昭帝在位的13年中相关的赈济百姓、减免税赋的政策,共有8次。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要记在霍光的头上,但是昭帝毕竟是最高统治者,也不能完全抹杀他(特别是前77年之后的)在出台这些善政中的作用。
前85年4月,遣使者赈贫民无种、食者。9月,天子诏曰:“往年灾害多,今年蚕麦伤,所赈贷种食无收责,无令民出今年田租。”
前81年8月,罢椎酤官,令民得以律占租,卖酒升四钱。减漕三百万石。
前79年7月,令郡国无收敛马口钱,三辅、太常得以菽粟当赋。
前78年2月,罢中牟苑赋贫民赈贷,边郡受牛者勿收责。
前77年2月,止无漕。无收口赋,三年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
前76年,勿收口赋。
前75年2月,募郡国徒筑辽东玄菟城。令民以菽粟当今年赋。
前74年3月,减口赋钱什三。
天妒英才!
本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