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铁百炼始成钢,
人才历苦方坚强。
殚精竭力谋发展,
造福百姓最荣光——
民jc是秤眼是尺,
轻重长短自衡量:
优秀党员王维和,
众望所归挑大梁!
第七节 身先士卒严治厂
两千三百年来,孟子的一段经典名言,不知教育和激励了多少十二人志士、英雄豪杰!他在总结和概括无数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语重心长地写道: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志,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曾经历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的贫寒农家之子王维和,当客观形势需要,机遇到来之时,自然就可承担大任。展其雄才。然则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之前,他又有哪些治厂举措和经管业绩呢?
在茫茫田野的庄稼地里成长起来的燕赵大汉王维和,走进这只有几间低矮土房的磨光厂,听见的是那“嚓嚓嚓”的喧嚣声,看到的是从门窗窜出来的黑灰色的沙尘;他在前后厂·院和车间一转,新的和旧的砂轮、布轮以及原料和成品,到处乱堆、乱放;干活的和走动的职工,随随便便、疲疲塌塌……那一律是二十上下的磨光的姑娘们,每人头上紧紧围着块颜色浓重的旧方巾,带着难辨色泽的黑乎乎的口罩,只露着一对因过度疲惫而无神的眼睛,她们从早到晚地干·天下来,浑身上下都成了黑灰色,只有一口牙齿和两个眼厂儿是白色的。而月。收入低微。后来男女职7:增加了,情况也未改变。面对这既脏又黑、危害健康、一般散沙的破败残局,争强好胜的王维和一言未发。他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须建章立制,从严治厂!”为了搞好调研、摸准实情,他到车间,不怕脏累地跟班干;亲自动手清整院子,将原料和成品分开放好……
然后,他就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大刀阔斧地改革管理办法,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一一不以人治用“法治”,而且“执法”要严,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就使全体员工,在厂内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一个统一的行动准则,特别是在生产上,能使每个人的产品数量和质量,都与其经济收入挂钩。
王维和深知:积重难返,尤其是开头更难。所以他对职千们说:
“厂规一定,就是法律!连我在内,无论是谁,都必须遵守,决不许有特殊职工!”
为了减少能源开支,错开用电高峰,当时规定:全厂每天早五时上班。从一开始,王维和就身先士卒地做出表率:一年四季,不管风霜雨雪,他天天凌晨四点半就第一个到厂。
外来的年轻职下,清早睡不醒,他就逐个到厂旁宿舍门口招呼:
“起床吧,上班了!”
直到大伙儿都进了车间,他才回办公室,具体安排自己一天的工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周礼。天官太宰》巾写道:“上行之,下效之”。正是王维和的严格要求和率先垂范,才日见成效:员丁的组织纪律性增强了;原料、成品等,都物在其位地码放整齐了;院子、车间等各处,也都按划分的卫生责任区搞整洁了;车间开了天窗,后又安装排风扇——劳动条件的改善,使大家的心情好了,干劲足了;新的统计和验质方法,也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职工收益增加!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刚公布规章制度时,有个别散漫惯了的村民,对厂规满不在乎。仍我行我素地迟到、早退。对此,“言必信,行必果”的王维和,铁面无私地严惩不贷:每迟到或早退5分钟,罚款10元,并通报全厂一一这“杀一儆百”之举,使歪风为之一扫,新风蔚然而成!
后来,鉴于社会上一些失火单位的严重教训和一些老农的建议,为防止火灾、确保环境卫生和杜绝行政人员公烟私吸现象,心细如发、虑事缜密、已吸烟多年的王维和,断然宣布:“上班时间,一律不准吸烟!”他首先戒烟,直至今天。
在王维和的精心带领下,随着企业制度的健全、管理的加强、人员的增多、规模的扩大。小小的村办磨光厂,很快改称“津南餐具厂”,王维和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然而,他“专拣重担挑在肩”,每天都朝气蓬勃地工作在厂里……
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不须扬鞭自奋蹄”的带头拼干精神。无论是哪个车间或班组有紧急任务加班,王维和都同他们一起坚守战位,即使是昼夜鏖战,他也绝不离厂回家,而与大家在厂同吃同干,直至加班任务完成。他很少坐在办公室,一研究布置完了作,就到厂院、车间、仓库和门卫等处巡视、检查,一是了解厂情、民意,二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员下们喷喷赞道:
“王厂长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跟咱一块在食堂吃饭,一起谈工作、拉家常,他当官儿不像官儿——咱打心眼儿里佩服!”
从山东省汶上县来此打丁的李大学深有感触地说:“我刚来时,向站在厂门口的一·个老农打扮的人问这问那,他都真诚、亲切地对我一一解答,然后,我才进厂报到。第二天。我才知道,原来那是我们的王厂长——起初,我还以为他是看大门儿的呢。”
企业越办越好,效益越来越高,王维和操心最多,出力最大。可他的经济待遇却和一线丁人同样多,这更赢得了大家由衷地尊重。正因他业绩突出,众望所归而在第二年,即1985年光荣入党,并升任厂长。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王维和顺理成章地担任了益丰餐具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6年8月,他又以最高票当选为有430户、1500多人的石闸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并连选连任至今;从1998年孟春开始,还蝉联区政协常委至今;与此同时,他还多次荣获“乡镇企业家”、“优秀共产党员”等佳称;并通过勤学苦钻,晋升为高级经济师。他担纲的“益丰”,也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重合同、守信誉单位”,并被评为“出口创汇先进单位”和“文明企业”,还荣膺华北地区畅销产品“明星企业”和第三届中国乡镇企业山口商品展销会银奖,被有关部门定为出口免验产品;他任村委会主任的石闸,也成了天津市明星小康村和文明村!
第八节 率先垂范聚民心
王维和在丁作、生活和思想作风上严于律己,恪守和践行伟人***早就倡导的“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在各方面,都率先垂范地干在前、挑重担、关爱职工。
在益丰公司的8m名员工中,有一半以上是从河北、山东、安徽等省招来的。他们离家在外,常年劳动、生活在厂,相对本地职工来说,工作比较辛苦,生活也较单调。受苦山身的王维和,深深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一直把这些职丁当作亲人对待,甚至比对当地职工看得更近、更亲。
在经济待遇上,每个职丁的月收入平均千元。维和经常到车间,在检查生产情况、产品质量、人身安全时,同职工面对面地倾听意见、要求和建议,听了感到有道理,就立马去办。
司马迁在《史汜·商君列传》中讲:“千人之诺诺,不如一人之谔谔。”意思是,好多人说顺情奉承的话,不如一个人直言不讳说真话。谔谔之言,就是直言、净言、谏言。说谔谔之言难,能听进谔谔之言更难。可作为公司“一把手”的王维和做到了,而且做得迅速、彻底、大得民心,使人打心眼儿里敬佩他。现年27岁。已在此当手抛工8年的安徽女了姜兰芳说:“在我们这些外来打工者眼里,王总就像慈父一样,对我们很亲切、很关心、很体贴!我们有什么话,都愿意和敢于对他讲。举个例子说吧,我们是记件发工资,去年我干磨光活时,那批毛坯很不好磨:费力不小,还不出活儿。恰在这时,王总来到我面前,我就让他看,对他说:‘这太难干了——这个月肯定挣钱少了。’”他当即解决说:
“可以增加你们每件活的工钱,只要按部就班儿地好好干,保证不让你们的收入减少!”
“到月底一算工资,果然不少于往常。他就是这样尊重我们的意见,关心我们的生活。哪个职工家里有事急需钱,只要找到他,他就立马告诉会计,如数借给。还有叫人更感动的呢,他每年都组织我们外出旅游,在文化式的休息中,增长社会知识;在小秋节,为我们发月饼、水果;春节放假,把我们集体送到火车站,或用大轿车,直接送回老家。哪个职工:有病,他都亲去看望,帮人排忧解难;如果病重,他还派车送到医院,并安排专人护理,直至痊愈回公司。我的哥、嫂和爱人都心满意足地在这儿干,王总见了我们的小孩儿,一定接过来抱一抱,这使我们感到,就像生活在自己的老家一样亲切、随意和温馨!所以,不少人都是一家子一家子的在这儿干,越干越来劲,越不想走!”
为给外地职]: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王维和专门为他们盖了淋浴室和集体宿舍,还把部分村民乔迁新居后腾出的房子,经过整修,请他们住。到现在,这些职工在本村的住房有140多间,间间都有电话,冬天还有取暖设备。这每间房,王总都去过,而且去过不只一次。夫妇俩都在这儿上班的,就为他们单独找房住。为让他们吃好,王维和在公司旁的集体宿舍大院里,成立了比外边的一般正式饭店还要整洁、卫生得多的职丁食堂。一日三餐,主、副食花样翻新,中午和晚上,都是5菜1汤,而员工每人每顿只花1元钱,就可以吃饱、吃好,其余都由公司补助。在我前去采访的2004年11月26日中午,当我同王维和一起到公司食堂吃饭时,他见职工们在风急天冷、滴水成冰的食堂外窗口打饭,就对炊管人员说:
“从明天起,每个员丁的饭菜,都要少收一半钱!他们出门不易,天又太冷,一定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吃热、吃饱、吃好!”
在我们身边打饭的职丁随口说:
“有大馒头、白米饭,还有汤和菜,热热乎乎儿、香香喷喷儿——我们吃得够好的啦!”
王维和扭头笑笑,心虔志诚地说:
“活儿是你们干的,钱是你们挣的,理应让你们少花钱、吃舒服!”
他这几句饱含深情的感激之言,只说得在场的外地职工们心甜身暖、神采飞扬……
为不断改进伙食和增进与广大职丁的相互了解及情谊,他常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公司集体食堂用餐,边同吃,边聊天;每顿饭后。他还习惯地到与食堂同院的职工宿舍里看一看、坐一坐。他以这种极其灵活的方式,了解了不少职工的情况,及时地为他们解决了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他还投资、出人,在厂门口创办了副食店,大大方便了职丁和村民的生活。
王维和关心员工和村民身体健康的实际行动,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山东的打工者李大学讲:
“我刚来时,我们车间有个人闹肚子,到卫生院一检查,是:02”病,王总十分重视,他说:
“当地发现过这种病,要抓紧预防,可也不要怕。”
“他采取紧急措施:给每人服诺氟沙星消炎片,进行有效预防。遏止了该病传染。”
常同维和一起外出办公事的精明司机周华伟讲:
“在2003年春夏之交抗击sars战役中,王总为大家购买了充足的过氧乙酸消毒液,井安排专人,每天两次,到车间、班组和各户以及厂门、村口等处喷洒。刚开始那些天,为了使大伙高度重视,认真消毒防范,他每次都同喷药员一起,走街串户下车间,边喷洒,边向群众宣传卫生知识和预防sars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还拨款万余元,购置了十多个进口的电子测温计,每天都对千余名村民和800名职工逐一检测,确保万无一失。在抓好喷药防病的同时,为清除垃圾死角,村里投资10余万元,把沿街的13个涵洞,都修成了明桥,使该村真正变成了我们古人所描绘的,小桥流水人家!王维和还提议和带领村民们,在村边垫地。建成了足球场,每天一早一晚的业余时间,小伙子们都生龙活虎地这里锻炼身体……”王维和率先垂范地所做的这一切,都感动和带动了群众,从而达到了聚民心、成合力,壮大集体经济、富裕村民和外来职工的目的。
第九节 咬定发展不放松
我国清朝才华横溢的书画家、文学家、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砺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激流碰上礁石,可溅起一片洁白的浪花,挟朵朵浪花,呼啸着奔腾向前;勇士遇到困难,能激出满腔炽热的豪情,骁勇地排除万难——历经生活的淬砺,愈益变得坚韧而成熟的共产党员王维和,在搏风击浪地创办集体企业的征程中,就正是这样“咬定”发展不放松的“勇士”。
努力践行***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和科学发展观的王维和,从2002年起,又陆续在马厂减河北滨、于原占地3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老厂西侧,创建起占地36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新厂区,这里有布局合理、结构新颖的7个现代化高大车间,并在厂院植树、种花。为美化和经常保持优雅的环境,还盖了花窖,聘请花匠精心管理,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餐具的磨光,也由过去的又脏又累、危害健康的手工操作,一律改为清洁、省力和高效的机械化生产,并投资60万元,购进8台做模具的电脑数控线切割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的技术含量。
由于憨厚其外、聪慧其中的王维和重人才、精管理、巧销售,所以,他统领的天津益丰餐具有限公司,总能在波翻浪涌的商海中,勇立潮头,高扬风帆,激流拼进,无论是企业规模、劳动效率,还是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年年都有较大发展。到2004年底,公司员工达800人,出口创汇700多万美元,已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餐具出口厂家,产品远销美、英、法、德、荷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尤以美国为最多,主要是建桥、欧莱德、银器三家公司,而对建桥公司的出口量又最大,每月有26万打,并且还在逐年加大。缘何会如此呢?请听听代表美商建桥公司常年来厂验货的刘志和先生的看法吧。
现年56岁、已入党36年,曾担任多年飞行员,言谈举止文气而又成熟的刘志和,一提起王维和,就兴奋得眉飞色舞地讲:
“我1975年从部队转业后,就到天津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餐具部下作。1991年同王维和有了作的接触。五年前,我受聘于美国建桥(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担任验货员后,同王总打交道更多,对他的了解也更深了。我是美商的最终验货,只要我检验产品质量合格,就可以直接出口了。在我接触的众多出口厂家的老总中,我感觉王维和是最朴实、最真诚、最值得信赖的人。他不善言谈,不说空话,说了就算数。当年这厂子规模小、设备简陋,只能做叉,后才上勺,不能做刀。我常到‘益丰’来,那时王总给我的印象就是实实在在,使我感到轻松、亲切。现在‘益丰’家大、业大,各种餐具精品都能大量生产,而且畅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然,王总的地位更高、权力也更大了。可是,他的朴实、真诚的品格和对我们的亲切态度,却丝毫未变,仍是那么笑呵呵地同我们讲质量、谈业务,还为我和代表德国金成公司验货的侯执英先生专门安排了一间备有沙发和冷热水的工作与休息室,使我们异常感动——这是同我俩打交道的所有其他厂家都没做到的。”
平时稳重,寡言的侯执英先生,此刻也感同身受地赶紧插话:
“王总一直把我们看成好朋友,我们也把自己当作益丰公司的一员——这种充满厚谊深情的业务关系,确实是少有的!”
有独到思路和见解的刘志和,意犹未尽地接着说:“有些企业的老总,‘一有钱,脸就变’:厂小时,低三下四地求我们;而家业一大,就趾高气扬地端起了架子,俨然是一副目中无人的傲慢之态,令人反感而生厌。河北省海兴县有个老总就是这样。他的企业壮大后,我带着几个朋友,前去学习和看望他,他闻汛躲出了厂;当我们到车间参观时,有人说是技术保密,啪,就把电灯拉灭了,我们只得悻悻而归。前些时,我们想把王总的治厂经验介绍给他,可是难于见到他,就是偶尔见面,因他业大、官大、权大、架子大而不屑于跟我们叙谈,更听不进诤言谏语丁——这种不讲情义、拒友门外、目光短浅、固步自封的为人和经营方法,只能是自食其果:如今,因为他的工艺和管理落后,产品内质与外观逊色,所以生产每况愈下,企业渐趋萎缩。”还有个别厂长,创业时,能和员工一起苦干,生活作风也很朴素,可因其不善学习和没有远大理想而放纵了自己,以至于在获得较多金钱后,就像《红楼梦》中说的那样: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不但远离和怠慢员工,而且为所欲为,干出了一些使群众嗤之以鼻的丑恶行径。而我们可敬的王总,不但劳动人民的本色未变,他的一言一行,还都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他不吸烟、不酗酒、不进舞厅,也不去高消费的一切场所……我结识他14年来,始终见他同普通职工、一般村民别无二致,这真是难能可贵啊!我们来这厂,可以随时到他的任何车间去参观、提问题、谈建议,如果他在厂,有时还陪我们同去,我们有问,他必答;有要求,他满足;有建议,他接受。他说:
‘你们是益丰的贵客和朋友,是不花钱请来的验货员一一你们替我们严把质量关,这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啊!’不仅如此,就是兄弟单位或者外地同行来人参观、学习,王维和也十分欢迎。
他对来者说: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势下,确实存在着各种压力,其中的苦恼与欢欣。成功与挫折,大多源于一个共同的因子,这就是竞争。我认为:竞争不是你死我活,而是相互促进;竞争是压力,更是活力。所以我说,你们就随便看吧,没有什么保密的。保守就会落后,互促才能前进!咱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吧!’看,王总和那个海兴县的老板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阿!”
提到对前来学习的素昧平生同行的接待,北京房山县利和餐具厂厂长万金芳女士激动地说:
“我原是中国仪器进山口公司餐具外销部的负责人,退休后,到房山县领办企业。在200年刚创业时,我慕名带着全厂20多人到‘益丰’取经。本来么,同行有个争夺产品市场问题,对一般厂来说,人家不愿接待,也在情理之中,就是勉强让去,也不会轻易把全部丁艺和技术传授给我们。可天津这个王总不一般!他不但欢迎我们先后两次参观学习,还亲自毫无保留地向我们介绍办厂、生产、管理、丁艺等各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组织厂内技术人员同我们座谈,具体教给我们如何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王总为我厂的发展。可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啊!如今,我已办起三个企业,解决千余劳力就业,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很可观!我和王总早已成了好朋友,经常你来我往;两家企业,也成了最理想的优势互补的‘一帮一,一对红’一一真正实现了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我还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益丰’学习时,所到之处,每个员工都非常热诚、耐心地介绍,直到我们满意为止;我深深感到,王总用他的言行,带出了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并已形成公司上下‘保优质,尊客户、重朋友’的好传统、好厂风一一这,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这就是王维和在“咬定发展不放松”过程中,对外交往的品行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