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郭奕已然有些明了的神态,贾逵继续解释道:“我朝在任官制度上主要有三个办法——任子制、征辟制和察举制。
所谓任子制,顾名思义,就是两千石以上官员,只要任满三年,即可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官。
而征辟制,主要分为征君和辟除两种方式,征君就是指汉帝所看重要将其征为己用的人;辟除又分为两种,即朝堂公府辟除和地方的州郡辟除,但是无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极为繁琐的流程。
至于察举,则是分类选拔人才的方法,也是目前最重要的征官方法。
察举主要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直言极谏、孝弟力田、明经、明法、明阴阳灾异、勇猛知兵法十二个方面。
小奕,你被朝廷征为颍川郡农监长便是孝弟力田中的力田方面。
至于力田,我朝以农为本,农业为生之本也,朝廷自然希望大家勤于耕作,达到家给人足,国家富裕。而你的师父和你共同向朝廷提议了新的种田方法和思路,所以你的资格完全满足察举制的要求。
而且,这也将是你通过正规途径走向仕途最快的方法,我若预料不差,明年这个时候你将马上迎来你的第二次升迁。”
“这是为何?”荀恽忍不住的插嘴。
贾逵若有所思的看了郭奕一眼,轻声道:“你们试想一下,种田和战争没有什么分别,无所谓需要三个方面,天时、地利、人和。
天气的因素谁都不敢说,但是小奕管的是颍川郡,这里距离天子最近,无论出现什么恶劣的天气,你这边都将是最先被救援的。
至于地利,颍川的田地在这几年的开垦下最是肥沃,外加河流纵横,取水方便,可以说完全领先于别的州郡。
至于人和,那更不必细说,种地需要人、工具,这两样小奕比我还清楚该怎么去做。
三个优势小奕全部占据,自然明年他所管辖区域收成最好,晋升只是早晚的事情,可以说替你安排这个官职的人当真是煞费苦心,为你选了一条最安全、最稳妥、最快的晋升之路。
朝廷不会为了一个农监长下达圣旨,但是小奕不同,因为这是有人在给你造势,因为你年龄太小,只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当你有了足够的资本时,升迁才会变成理所应当。”
当贾逵解释清楚后,郭奕陷入震惊中不可自拔,他之前想了很多方面,但大多数都是向坏的一方面想的,怎么都没有想到有人在为自己的仕途铺路。
那个人会是谁?曹操?荀彧?还是自己的父亲?但无论是谁替自己铺平这条路子,必然都经过了曹操的许可。
此时困扰他多时的事情终于想通,他也明白为何自己会被曹操征为军师祭酒属的同时又会被朝廷征为农监长。
军师祭酒属虽说属于曹操开府的属官,但是因为供职于军中,一旦郭奕的功劳足够之后,便可随时任军职,走的是武官方向。
而农监长走的是文官路子,曹操显然希望他是文武同行,战时从军,定时从文,这一通任命里面包含了曹操对他所有的期望。
郭奕常常的呼出一口气,俊秀的脸庞上升起一丝红晕,他向贾逵行了一礼,说道:“梁道兄一句话,解我困扰已久的问题,以后还请能能多多提点与我,奕感激不尽。”
贾逵笑着扶起郭奕,说道:“这次经你的提议,绛县逃过一劫,我也被朝廷封为河东郡丞(郡太守的助手),河东郡经此一乱,百废待兴,还要仰仗小奕你的方法,来快速帮河东郡恢复农产才是。”
这种事情对于郭奕来说自是不难,他连忙答应下向河东派一名懂农耕新法之人,顺便家中工坊生产的新式农具优先提供给河东郡,贾逵自然大喜。
一边的荀恽在替郭奕高兴的同时又有些失落,不自禁地向贾逵问道:“梁道兄,那我今后的仕途会如何?”
贾逵和郭奕相视一笑,前者不由地笑道:“小恽,你父亲如今归为尚书令,离着九卿之位不过一步之遥,他日封侯亦是早晚的问题,你怎么为自己担心仕途?”
“你们切莫笑我,说真的,原来我是从来不考虑这些问题,但是看到小奕拼搏的样子,我想…我也想靠自己的能力打下一片天空,还请梁道兄能教我。”
荀恽说完之后俯身向贾逵行了一礼,贾逵扶住他,看着他眼中坚定的目光,明白他的想法不是一时激动而言。
此时他的心中也夹杂着稍许的兴奋,眼前的两个少年是他近十年来见过的最优秀的两人,一人聪明异常,识进退;另一人,好学、谦恭、务实。
看着荀恽,贾逵轻轻点了点头,一脸赞许的模样,说道:“你的起点有些不好,若是靠你自己努力,也许你将会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你决定要如此吗?”
人立志无非是常立志和立常志,前者通向失败,后者虽然艰辛,但多会成功。
荀恽肯定的点了下头,望了一眼郭奕,柔声道:“我有这么好的兄弟为目标,我一定会坚持下去。”
太阳越升越高,眼看已经接近正午,襄城县令府中的一处角落里面,两个年轻人和一名青年人激烈的说着外人不知的话。
当三人结束谈话的时候,各有些口干舌燥,大概是曹公早已计算好了时间,府衙厅堂至后院两边的小道上,十几个衣着光鲜的侍女端着酒水和吃食鱼贯而出。
不一会的功夫,厅堂、院中的食案上早已摆满了应有之物,对于此时有些饥渴的人群看来,当真是琳琅满目。
靓丽的侍女分侍在文案的左右,几个曹府的仆从也在这时从通道中走出,看着满场的官员、武将,一一将他们引致各自的文案前。
郭奕和荀恽此时的官职并不高,他们之所以处在此地皆是因为军功在身,两人听到别人喊自己的名字时,连忙走了过去。
此时厅中的食案是一人一席,而院中的食案是两人一席,也不知是不是有人安排的细心,郭奕和荀恽两人正好共用一个食案。
贾逵已经被封为郡丞,虽说品秩不高,但是较两人的位置却是靠前了几多,三人相互拱了拱手,各自正身跪坐下去,等着曹公和几个重要人物登场。
郭奕和荀恽虽说坐的是末端,但是视线却不错,正好能把院内所有的情景收之与眼底。
至于夏侯惇和马超,两人这一会极是熟络,在仆从将两人引致厅堂后,马超见没有郭奕的身影,连忙四处寻找。
夏侯惇看着他一脸焦急地样子,笑道:“孟起贤侄,你就别再找了,来到许昌,自然要遵从这边的规矩,以奕小子目前的实力,还轮不到他进厅堂的时候。”
马超又在人群中搜寻了一下,始终没有看到郭奕,随之放弃了寻找,跟着夏侯惇的步伐进了厅堂。
又过了片刻的功夫,曹操一人当先,曹仁、荀彧跟在其后,今天的正主也走了过来,几人的座位早就定好,除了于禁、李典之外,其余的全部进了厅堂。
李典离着郭奕的位置近些,他坐下后不久就看到了郭奕,在郭奕的目光转向他之后,李典两手做了个往下压的动作,然后又轻轻的笑了笑。
他的动作很隐蔽,不易被人察觉,郭奕由于知道他有话要说,却看得透彻,他略一思忖,便明白这是对方让他放心的意思,看来李典也从曹操那里探来了小道消息。
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却难,郭奕看着李典的背影心里暖意洋洋,充满了感激。
李典是个武官,对于文官中的事情并不明白,之前当郭奕收到圣旨和曹操手书的时候,几人不明白里面的意思,李典却一直为他担心。
来到襄城之后,李典和于禁在向曹操汇报战况的时候,李典更是极力赞美郭奕,虽然不知曹操对郭奕安排的用意,但却希望郭奕会被重用。
幸好事情的发展是在向好的一方面发展,得到曹操肯定的回复之后,李典终于放了心。
就在大家坐定的时候,庞统扶着郭嘉施施然的走了出来,大家对于郭嘉自是不陌生,对于庞统却并不认识。
几人交头接耳的相互打听郭嘉旁边的人到底是谁,只是庞统在荆州或许有些名气,但是在朝堂之上,极少的人知道他的名字,见过他的人几乎没有。
所以,大家相互询问了一下,却没有人知道眼前的庞统到底是何人,只能将所有的好奇压在心里。
庞统扶着郭嘉进了厅堂之后,在仆从的安排下坐在曹操右手不远的地方,这让不少人又开始议论起来。
名不经传的人其貌不扬,来了之后还占据了一个高位,紧挨着郭嘉,显然要么是名士,要么便是即将被赋予高位,大家自然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
在庞统坐定之后,几名仆从又引着几个生面孔从左右的通道中走了过来,郭奕抬头细看了一下,对着身边的荀恽说道:“好戏登场了,孙权和南匈奴的人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