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也就是在珠三角掀起改革开放大潮的那几个年头,石飞汉毅然决然在自家门口开始其养鸡的千里之行的初衷,不就是基于立志改变传统的家庭式养鸡模式,改变那种分块经营的落后模式,建立一种新型的符合市场核心需要的实行养鸡产业化经营运作模式吗?
那一年,还有谁还能比已在养鸡业摸爬滚打多时的石飞汉有着如此深刻的感受呢?作为与社会经济活动密不可分的养鸡业,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人民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那时起,石飞汉就在内心形成了一个以推动发展中国现代养鸡业为己任,进而把凤都打造成全国一流养鸡业的奋斗目标。
从石飞汉开创凤都养鸡业先河那一天起,“责任”与“激情”这两个关键词就一直伴随着他,使他率领凤都军团,攻坚克难,一步步走向成功。
问心无愧是石飞汉的人生信条。要做到问心无愧,就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做人做事不求轰轰烈烈,只求尽心尽力。当夜阑人静之时,每当回忆往事,都能问心无愧,他最怕的就是对不住他人,担心辜负他人的期望。
北京分公司开业之初,为了满足首都市民对优质三黄肉鸡的需求,石飞汉专门用了比饲养费用还要高许多的集装箱进行发运。发完货后还马上乘飞机到北京接这批到达的集装箱,并亲自指挥掏箱装车,跟车到北京分公司交接。完成之后,还专门写一份总结报告,把各个关键环节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一一作了描述,为接下来的业务提供了有效的指引。就是这种责任意识,这种行动力让刚起步的广东石飞汉集团有限公司能够顺利承接并拓展北京分公司的业务。
在北京分公司拓展业务的征程中,石飞汉经常告诫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一定要有责任心。有了责任心,有了思考,有了行动,就一定能做好事情。“态度决定高度”成为了他开疆拓土的座右铭。
激情是推动集团公司成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每当石飞汉回眸过去,许多激情燃烧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1988年,石飞汉决定在石头村自家门口成立石飞汉养鸡有限公司,但面临缺乏资金的挑战。
他向银行借贷,可是正碰上银根收缩、控制信贷的时候。然而,幸亏“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一部分人觉悟了,乡亲中也不乏敢于开拓、敢于拼搏的有识之士,他们纷纷借钱给物支持石飞汉办公司,有的亚婆、亚伯还拿出了“棺材本”......
多么可亲可敬的乡亲们哪!他们为了支援石飞汉办公司,倾襄相助,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与思想。这种朴素的品质与善良,不正是石头村人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一种崇高的境界吗?
多么善良的老百姓啊!多么真诚的大爱!这不正是咱老百姓的胸怀吗?宽厚的那么朴实,朴实的那么感人!
是啊,村中的父老乡亲,为了支持石飞汉办公司,用他们的真情与大爱,无私与宽容,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奉献”之歌!他们的奉献精神,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越加的波澜壮阔,越加的豪情壮志!
是啊,乡亲们在集资支持石飞汉办公司中,融入的是一种精神,弘扬的是一种奉献,贯穿的是一种理念!
这一切的一切,投入的不仅仅是人力、物力、财力,更多的是心血、是汗水、是智慧、是真情、是大爱……
好不容易,石飞汉养鸡有限公司和与其挂钩养鸡的第一批5万多只肉鸡要上市了,如果销售不出去就会动摇军心甚至淘汰出局。许多人都向石飞汉投来担忧的目光,石飞汉能够顺利售完第一批5万只肉鸡吗?命悬一线,危机四伏,生死存亡,现实不需要眼泪,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石飞汉毫不畏缩,积极奋战,精心安排,分工合作,以握沙成团精神满怀激情,誓师出征,开始了一场排山倒海式的大决战。奇迹真的发生了,第一批5万只肉鸡仅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就全部售馨!除去成本等费用,获利近10万元!深沉的石飞汉此时和许多员工一道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他凭着激情与智慧,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由石飞汉公司提供鸡苗、饲料、药品、技术指导和培训等工作,并统一回收商品鸡,形成公司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将大量低效率、小规模的农户由散兵游勇的状态变成一股合力,使农户真正参与产业化竞争,发展大规模养鸡。“公司+农户”模式使他的公司实现了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超常规发展。
曾经有人好奇地问石飞汉:“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你怎么舍得每年花那么多精力,物力、财力来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设立养鸡状元奖励基金和奖学金呢?您就不怕培养更多的竞争对手吗?”
石飞汉面带微笑回答:“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我们国家高科技眼下还比不上发达国家,我们立志要改变当前中国落后的‘三农’状况,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桥梁的养鸡业,规模巨大,涉及面广,光靠一、二个养鸡集团是难以推动的,必须唤醒全社会各个方面都认识和重视‘三农’问题、重视养鸡产业、运用现代先进科技实行企业化、基地化生产,这个产业才能进步,才能发展。至于培养了竞争对手,我认为,一个社会或一个产业的进步就是要竞争,只有竞争才能让公司继续发挥‘不管大步小步,始终领先半步’的创新进取精神。”
这就是石飞汉的“包容的智慧”,这是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和领航者必须具备的博大胸怀啊!
石飞汉从事的是闪着泪光的事业,石飞汉的辉煌就是这样创造出来并在广兴大地上迅速延伸到北京,开创中国农村发展大规模养鸡的先河……
明灯点亮,使命在前,中国深化农村改革出现的养鸡实现产业化经营里程碑式的广东石飞汉养鸡集团有限公司已在世界东方昂然崛起!
石飞汉的家乡坐落在广兴县一个生态良好、自然风光秀丽的石头冲村。石头大山脉下一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层林叠翠,绿水长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广兴县有条河,叫天河。中国的江河无数,但以天命名的江河不多,可见县名河名相拥生辉。天河不仅对广兴的自然与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也赋予了广兴人文的意义。天河使广兴有了灵魂,也有了无限的内容。正是由于天河的川流不息,那种由天河所带来的清新之风,以及文明积累和积淀,才使得两岸广大地区慢慢地蜕去了山野的莽荒之气,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风格,也形成了人与天、人与地、人与人相对和谐的局面。
我国地貌是西北高、东南低,因而大多数河流向东南流,著名词家李煜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当然也有不向东南流的河流,湖南湘江走向:“湘江北去”。天河也是向北去的。这应该是很少见的江河走向。自南向北流的天河,发源于巍巍天露山大山脉,汇天露高山之水流经天河,汇合西江出大海。波光潋滟的天河,给一河两岸的大地平添几分灵气,浇灌出两岸的秀丽风情,给万物带来生机,成为生命之源,孕育着世世代代的广兴子民。
再说石飞汉在青少年时期,和无数广兴儿女一样,怀揣梦想,身上充满着与生俱来的走出上干一番事业的基因,骨子里散发着“事业无疆,崇尚感恩,开拓创新,自信自强”的广兴精神。
机遇来自一次石飞汉在凤都酒店接待从省里来的农业专家组一行。
酒过三巡,人更兴奋。当专家们了解到石飞汉养鸡有限公司以独特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取得显著成效,拥有挂钩养鸡户10万户,年上市销售三黄鸡100万只,建立起其“凤都养鸡王国”时,于是,来自华农大的博士生导师陈日远借着酒兴,站起来说:“石总,你现在可算是运筹帷幄于百万大鸡之中,决胜于千里市场之外的集团军‘鸡司令’了。哈哈!有点意思,这可真有点像当年我党在农村闹革命,从井岗山的星星之火,到成为包围大城市的燎原之势啦!”陈日远边说边向石飞汉这边走过来敬酒。
“石总,今天借您的酒,我敬您三杯。第一杯,为您的事业干得红红火火;第二杯,为凤都优质黄鸡销遍大江南北;第三杯,愿石总的分公司开到首都北京去。”陈日远一说完,一口气把满满三大杯酒倒下了肚。
陈日远的这番话,让石飞汉怦然心动。
窗外一弯家乡月,桌上一杯家乡茶。石飞汉怀着一种跃跃欲试把分公司开到北京去的心情,从北京等地调研回到家乡。
在半个多月的市场调研之中发现了一个令人值得深思的现象:1982年,在当时的***副总理万里的倡导下,北京市畜牧局、中牧集团等共同投资兴建了北京华都肉鸡联营公司,由此拉开了中国肉鸡事业发展的序幕。本着在国内推广肉鸡生产,丰富首都市民菜篮子的初衷,北京市政府向华都肉鸡公司提出了“年屠宰加工肉鸡1000万只,让首都市民每人每年吃上一只鸡”的宏伟计划。但是,迄今为止,这一宏伟计划还远远未能实现。
古人云:“无鸡不成宴”。这说明鸡肉自古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在食品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让首都市民每人每年才吃上一只鸡,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京调研中,王玉华为北京市场送鲜鸡的事例坚定了石飞汉把分公司开到北京去的自信心。
王玉华是北京市平谷县大兴庄乡鲁各庄村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1987年刚到而立之年的王玉华,看到北京市场肉鸡供不应求,便产生了为北京市场送鲜鸡的想法。她在自家院中支起了一个不足40平米的简陋房子养鸡,这与他开始养鸡有着相似的经历。
很显然,一、两个养鸡公司,一、两个养鸡大户,是远远未能满足北京市民吃鸡需求的。
如何转型升级在北京区域打造一个良好的养鸡、供应产业链?如何改变北京市民一年才能吃上一只鸡的局面?一个产业综合体的概念在石飞汉头脑里慢慢形成:围绕养鸡产业的价值链,从孵化鸡苗、药物、饲料的提供到产成品(肉鸡)的销售,金融结算以及在这过程中所涉及的仓储、运输、分销、配送、商检等多种功能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一个产业链,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为石飞汉养鸡有限公司产业构建绿色生态圈,真正促进养鸡实现产业化经营的转型升级。
突破,跨越,石飞汉已经等不及了!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