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石头村涌现出石飞汉、石凌辉等一批立足本乡本土,靠养鸡致富,然后带动一方群众发家致的叱咤风云人物:
人,都是从历史中走过来的。在石飞汉的历史上——
石飞汉,石头村村民,在粤西山区最落后之一的贫困山区石头村养鸡,一鸡成名,被誉为“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他创办的广东省石飞汉集团有限公司,集农、工、科、贸、商于一体,九十年代在中国500强私营企业中排名第98位,拥有近亿元资产,年产值2亿多元。
石飞汉这位石头村汉子,用他勤劳的双手和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谱写了一曲“靠养鸡带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动人乐章。
养鸡奇才、中国500强私营企业最年轻的企业家——石飞汉,从事的行业不多,但他在从事和发展养鸡业中,以其超人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成就,也为他的人生经历抹上了一笔传奇的色彩。
登高临远,方能鸟瞰全局;回首昔日,方能洞悉今后形势。在当今改革开放大潮中,经济的因素越来越重要,历史从未像今天这样凸现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优秀企业家”这一高贵的称谓正承载着深刻的历史使命。胆略,是一个运筹帷幄的企业家之灵魂;
契机,是一个稍纵即逝但却体现志气和魅力的瞬间。但这一切只有胆略与契机两者兼备,才会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作为中国500强私营企业家石飞汉,他的养鸡谋略就是儒为体、商为用,正确把握变化中的机会,保持动态中的平衡。在他看来真正成熟的企业就如同心理平衡的人,会以诚心正意求善、求美的努力去打开成功之门。
让我们沿着石飞汉发展养鸡业的历史轨迹,看看这位石头村汉子是怎样闯出一番业绩的。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在农村种养业中的新创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而创立这些企业的人无疑是时代的骄子,改革大浪的弄潮儿。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应该也是机遇垂青的幸运儿,而石飞汉是其中的一个。
自村中石德天的错案得到了纠正,调到县里当国家干部“吃皇粮”后,石飞汉就敏锐地感觉到创业的机会悄然而至。
石头村土地肥沃,境内雨量充沛,当地素有种养的习惯和技术,是盛产稻谷、蔬菜、塘鱼、三鸟、水果的“鱼米之乡”。
然而,在改革开放前,它却是一块贫穷的土地,人们肩负着穷困的十字架,寻找着通向富裕幸福的道路。
光阴荏苒,年复一年,富裕幸福之路无处觅,年年代代从村前流淌而过的天河水,载满了石头村人的辛酸,随着光阴一同流逝。
“大风起兮云飞扬”。
改革开放的飓风在华夏大地卷起时代的浪潮,天河水也随之涌动,激越地向前奔腾。挣脱了束缚的石头村儿女,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迅跑,在富裕的大道上迅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点的中国农村第一步改革,使石飞汉迅速达到了温饱这一目标。
然而,石飞汉决不仅仅满足于这样的目标!与“新”有着密不可分的石飞汉.经过冷静的思考后发现,分田到户只是解放了自然经济状态下的生产力,而现代农业需要一个崭新的生产力构架。
在建立现代农业过程中,石飞汉并不急于从土地上入手,而是出人意料地选定养殖业为第一突破口。
养鸡,这个在农村几乎是被老人们包揽了的家务活,却被石飞汉运筹成了向养鸡实现产业化跨越的一大壮举!
石头村三面高山相环,中间地势平坦开阔。令石头村人引以自豪的石头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舍田园,山环水绕,村庄坐北面南,龙凤左右相拥。一溪发自后山,曲水回澜,灌田育人”是该村的真实写照。
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勉,奋发进取。但是,改革开放前,生活在石头村的人家都很贫穷。石飞汉的家庭也一样,家境十分贫困。
他的身上背负着生活的艰辛,他的脸上堆满了生活的沧桑。他属于60后这一代,经历了缺衣少穿、吃糠咽菜的苦难岁月,那些日子,留给他的记忆没有别的,就是饥肠辘辘。但他有幸读了书,识了字,成了一个有文化的人,为以后的科学养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秋,石飞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广兴县第一中学,母亲尽全力供他读完初中后,就再也没有能力让他继续升学了。慈母要他回家务农,增加一点收入,减轻家庭负担。孝顺的石飞汉心里明白母亲的难处,尽管热爱学习,尽管各科成绩优秀,是班级中的数一数二优秀生,但他还是答应了父母亲的要求。
父亲是儿子早期最好的启蒙老师。石飞汉的父亲是一位有远见的农夫,通情达理,很有思想深度。他的言传身教使石飞汉从小就已开始受到熏陶。他曾一度语重心长地对石飞汉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最好的大学堂,民间藏能人,要回到农村闯闯。”这一席朴素的话,让石飞汉受用一生。
可惜的是,为谋生计,有一次,他的父亲石中宝和村中几个青壮年外出行船,遇到风暴,下落不明,一去竟未回返......
成功者与失败者,他们的差距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一个先知先觉,一个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当同龄人依然在校就读,或迷恋玩乐时,石飞汉就开始走出校门,回到这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经历生活磨练,点燃向往和追逐美好生活的梦想。青少年的他,就已让他比同龄人多了一些经历,也让他比别人多了一份对生活亲身体验。
1981年,石飞汉初中毕业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学校,回到了家乡石头村务农。他放下了书包,拿起了锄头,和母亲一样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在农田上,洒下了豆大的汗珠,播种着金色的希望。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