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看到此时百官都在支持李真,心里在骂这一个个的小狐狸,本来是自己做好人的,现在被他们抢了,搞得现在好像是百官的原因,李世民才同意李真的方法一样。
李世民心里自然知道百官是怎么想的,这大唐钱庄一旦真的建立起来,除了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之外,更重要的是,也能够为这些官员带来巨大的福利。
毕竟,大唐钱庄既然要在大唐全境推行的话,就必须要依靠朝廷的力量,而朝廷的人,不就是这些官员嘛,就像现代的银行一样,既然是国家机关,那么他们的运行,就一定会和政府挂钩,而且这其中产生的利润,也绝对不只是归入国库,不然,那些银行的行长们,为什么都那么有钱。
而这些官员打的主意,就是当李真真的将这大唐钱庄建立起来之后,最好自己也能分一杯羹,所以他们此时才会积极的向李真示好。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会问,既然李真将大唐钱庄的做法给说了出来,那那些官员何不自己去做,非得在李真这里吊死不成。
其实不然,虽然李真将大唐钱庄的大致的做法给讲了一些,但是很多细节方面其实都没有具体说出来,毕竟一个新的机构的产生,无不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慢慢建立起来的,就算是李真,那也都是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更何况他们。
而李世民虽然对于百官他们的速度有些不爽,但是毕竟这些都是自己的小弟,而且他也不可能真的否决掉李真的建议,毕竟都是为他挣钱,于是他只好说道:
“既然爱卿们都这么推崇这借贷记账法,那好,真儿回去之后,就将这借贷记账法写出来交给民部,让民部将这借贷记账法传下去,朕希望一个月之内,我大唐境内的所有账房先生都能学会,至于这大唐钱庄,既然是真儿提出来的,那就全权交给真儿负责。”
“尚书令李真上前听封。”
“尚书令李真提出的大唐钱庄计划,于国家有功,于百姓有利,特此封李真为大唐钱庄庄主,全权负责大唐钱庄建造事宜。”
“谢父皇恩典,儿臣必不负父皇所愿。”
李世民将大唐钱庄负责人交给李真也是出于一番考虑的,首先这个钱庄的法子既然是李真提出来的,那么他自然是最好的管理者,其次最终要的是,李真毕竟是他的儿子,而大唐钱庄一旦建成,那就是关乎到国家命脉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这么一个重要的位置,怎么也得交给一个放心的人,而李真那再怎么说,那也是李家人。
而且李真虽然只是十岁的孩童,但是这个计划一出,天下谁还敢将他当做一个十岁的孩子,就算是那些之前在民间议论李真的百姓,只怕听到李真的这个消息,都会纷纷夸赞李真了。
而李真对于李世民的这个册封自然也在预料当中了,这尼玛要是不将这个任务不交给自己,李真保证能把这个计划给搅黄了。
至于李真为什么想要当这个负责人,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唐钱庄计划确实很赚钱,他刚穿越到大唐的时候,就立志要一展抱负,而想要展开自己的抱负,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权力,但是除了权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钱了,没钱,什么都干不成,有钱,什么都能干的成。
而且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李真的这个尚书令的位置毕竟来的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的,虽然因为之前他在朝堂上的表现,百官对于李真的这个身份只能无奈的接受,但是他们的心里还是不情愿的。
不过百官对于李真的看法如何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李真毕竟只是十岁的孩子,在民间根本没有威望,此前李真在被册封的时候,长安城内就已经是议论纷纷了,长此以往,以后李真的位置根本就坐不稳,但是如果李真能够帮助百姓带来巨大利益的话,百姓恐怕就会对李真信服了,此时李真缺的就是这个在天下打出名声的机会,李真怎么可能拒绝。
至于那个借贷记账法的事,李真则没有放在心上,毕竟这个本来就是自己想要传播出去的,一个鼎盛的王朝,首先就是要抓贪腐事件。
然而,就在就在李世民和李真这边,正在上演父慈子孝,君臣和睦的时候,另一边皇宫外边却来了个不好的消息。
“报!!!禀报皇上!山南八百里加急,请皇上过目!!!”
就在李真刚谢过李世民之后,含元殿外就传来一声疾呼。
“八百里加急!!!???”
李世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一颤,没顾得上李真,急忙大声说道:
“快,宣他进来。”
很快,一身精炼打扮的青年男子,就在太监的带领下进到了含元殿,单膝跪在地上,手上奉上的就是他千里迢迢带来的急报。
满朝文武没人关注这个送报的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聚在那份快报上,就连李真此时也没心情想自己的大唐钱庄的事情。
这种急报,过去往往代表的,都是一件件十分重大的事情,不然的话,各洲各县也不会如此之急。
果不其然,就在李世民看完急报之后,立刻就脸色大变,这让一个个正在关注李世民脸色的百官也是心里一紧,就连李真也在心中思索,在历史上的大唐这段时间,发生过什么大事没有,可是李真在后世研究的都是国家方面的事,这种地方上发生的事情,了解较少,李真竟然没能想到这段时间,他当境内发生过什么严重的事情。
“陛下,不知山南发生了什么事情,竟然如此严重?”
最后还是李世民的头号狗腿子长孙无忌率先说话,毕竟他最为一号亲信,这个时候他才是最关心的人。
“你们自己看看吧,此时本是秋收季节,但是山南竟然发生罕见的旱灾,百姓颗粒无收,如果只是旱灾的事,虽然眼下朝廷国库不足,但是调遣一些赈灾的粮食还是能做到的,但是没想到山南官员怕朝廷怪罪,对于旱灾的事情竟然封锁消息,想要自己靠自己解决解决,但是这旱灾可是小事?此时山南早已经是天怒人怨,如今那山南府衙终于发现这件事的非同小可,这才上报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