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的陶渊明写过一篇文章,叫《桃花源记》。文章以一个渔人的角度,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桃花源。
当然,桃花源只是陶渊明这位伟大的诗人、思想家用来反映当时政局黑暗,抒发对安宁、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所虚构的一个地方。世上难道真有桃花源?显然是没有的。不过有很多地方都取了与《桃花源记》这个典故有关的名字,旨在表达对典故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追求,桃源村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文章中五柳先生的这句话,用来形容桃源村周边的景象,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一条小溪流经桃源村,小溪的两岸是茂密的桃树,有风吹时,桃花便带着芳香,随风飘散。两岸临近小溪的边上,长着密密的、青青的芳草,为小溪勾勒出青绿的轮廓。
小溪是永春镇的一条小河流到这里而分开的一条支流,小溪与小河的分叉处有一块巨大的岩石,村里的百姓就是在这里打鱼的时候发现西门浪子的。
西门浪子缓缓睁开眼睛,他只感觉到头痛如裂、四肢酸软无力,便立刻意识到自己昏睡了很久。他拼命回想昏睡之前的事情:他正在河边暗自伤神,突觉身后有一股很强烈的杀气,并听到一阵轻微的脚步声,当他转过头时,便感到一股凌厉的掌风将他震入河中,在撞上了一块峭石后,他便昏了过去。之后的事情他再也不知道了,当醒来时,他已躺在这里了。
西门浪子用左手掀开被子,又用左臂撑着床,想要坐起来,却发现一点力气也使不出来,他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竟比在竹林中的竹屋时还要虚弱。
这时,门开了。一个满头白发,身形佝偻,穿着粗布衣服的老婆婆端着一筐蚕豆步履蹒跚地走了进来。
当她看见西门浪子已经醒来,而且正欲起床,急忙将蚕豆放在桌子上,加紧了不麻利的步伐来到床边,扶起了西门浪子,还将枕头垫在了西门浪子的背后。
老婆婆又把被角往里掖了掖,这才松了口气,展颜道:“孩子,你醒了?”说着,脸上露出了慈祥的微笑,额头、眼角、嘴边的皱纹也更加明显了。
西门浪子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说不出话来,只是点了点头。自母亲离世后,从来没有一个这么对他关心,他看着老婆婆和蔼的面容,想到了他的母亲,竟有种想哭的冲动。
但他不能哭,因为他是西门浪子,是西门浪人的儿子,他可以流血,但决不能流泪。他唯一一次流泪,就是母亲离世的那天,将重任托付给他的那天,此后他再也没流过一滴泪。
老婆婆坐在床边,叹了口气道:“孩子,你知道吗?你可睡了整整三天三夜了,要不是老头子说你命硬,不会有什么大碍,这两天就会醒过来,不然我可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才能醒过来。”
西门浪子眼中有了疑惑之色,显然是想知道老婆婆口中的“老头子”是什么人。
他刚开口说:“那位老爷爷……”就被老婆婆打断道:“你是想问老头子的事吧?我家老头子就是在溪边打鱼时救你的人,他和同去打鱼的几个渔夫合力将你抬回来的。”
老婆婆提到老头子的时候,满脸都是幸福的笑容,连每条皱纹都嵌着满满的甜蜜。
只听老婆婆接着道:“也不知道老头子为什么会去求村长把你留在我家,也许投缘吧,老婆子我也挺喜欢你的。你和我那不知下落的儿子挺像的。”说着,伸手抚了抚西门浪子的脸,似在抚他自己的儿子一般。
西门浪子闭上眼睛,细细体会这种久违的温暖。老婆婆的手虽很粗糙,还生有厚厚的茧,但抚在西门浪子的脸上时,一股暖流便自老婆婆的手涌入他的身体,流向他身体每一个地方。
西门浪子喉头梗塞,因为说不出话来,但他却极想说两句感谢的话,感谢老爷爷的救命之恩,感谢老婆婆带给他的温暖。因为他本是一个孤独的浪子,此刻却有了家的温暖,这一切都是在他最无助的时候才感受到的。
这时,又有两个人从门外进来了,一个老头子,一个小女孩。老头子一手提着两条鲜鱼一手牵着小女孩的手,老人走得很慢,却很稳,完全没有他这个年龄的老人走路时的蹒跚之态,而小女孩却拿着一个拨浪鼓,一边玩弄着拨浪鼓一边蹦跳着,一副天真活泼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