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曹魏帝国皇室利益的曹爽一族已经完全消失了。
但司马懿现在还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因为在中央,还有很多资格和他差不多的老臣,对于他们来说,干掉曹爽和拥戴司马懿当皇帝,绝对是两回事儿;在地方上,曹爽遗留下来的很多亲信都担任着军政要员,说司马懿现在就篡了曹魏帝国的权,还真是有点儿冤枉他。但是,如果不能控制其他地方,司马懿的政变成果就不会稳固,所以发动政变不久,他就开始立刻调整曹魏帝国各大军区的首长了。
当时的曹魏帝国,一共有十个州,也就是说,有十大军区。司州的司隶校尉(首都军区司令)毕轨,已经在政变中被杀,由司马懿的铁杆儿孙礼暂时代理;都督河北军事(黄河以北军区总司令)程喜,在政变前基本是中立的,不能算是司马懿的铁杆儿;新任的并州刺史(山西)鲁芝,虽然在政变的时候支持曹爽,但他毕竟还做过司马懿的手下,又经过司马懿的赦免,从此改变了立场;同样新上任的荆州刺史(湖北)王基,原先做过曹爽的属官,还因为这个关系被免职,不过很快就被司马懿提拔任职,相信已经不会再有反复,即使有反复,他还有一个上级,就是都督荆州、豫州军事(湖北、中原军区司令)的王昶,王昶可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重臣,有他在,更为荆州、豫州上了一道保险;徐州刺史(江苏北部)胡质,从曹操时代就效忠曹家,不过他本身性格沉稳,又年老多病,还不至于有太大威胁。
除了这几个人,剩下的都督雍凉军事(西北军区总司令)的征西将军夏侯玄、都督扬州军事(淮河流域军区司令)的司空王凌、扬州刺史诸葛诞、豫州刺史毌(冠)丘俭、兖州刺史(黄河下游南岸)令狐愚、幽州刺史(河北北部)杜恕,要么是曹爽的亲信好友、要不就是曹家的老牌儿重臣,如果看看历史地图我们就知道,司马懿政变之后能使唤得动的地方,还不到曹魏帝国面积的一半儿。
但是,曹爽死后,他在地方上的亲信们群龙无首,而且这些亲信们个人和个人之间还有矛盾,司马懿打的是太后和皇帝的旗号,一时之间效忠曹魏皇室的地方大员,既不能立刻起事,又不能同时起事,这就给了司马懿各个击破的时间。
西都长安是仅次于洛阳的大都市,在曹爽被杀后,司马懿立刻就以皇帝的名义,让曹爽的表弟、镇守在西都长安的夏侯玄调回首都,换上了立场表面上比较中立的老将郭淮。夏侯玄是个文人,不敢玩儿硬的,乖乖就回到了洛阳,不过他的叔叔夏侯霸可是个猛将,当时驻扎在陇西郡(甘肃临洮),一听说夏侯玄回洛阳,怕自己受到清洗,就投奔了蜀国。这样,整个西北地区,就又重新听从司马懿的控制了。
至于剩下的曹爽亲信,司马懿暂时没有碰,因为精通权术的他深知,自己之所以能获得支持,是因为他抗的是出于公心这杆旗,如果继续打压曹爽旧日的亲信,搞不好还会逼着他们造反,只要大面儿相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曹爽被杀的4个月后,公元249年4月19日,曹魏帝国的太尉蒋济去世。当初蒋济帮司马懿控制洛阳,还亲自写信给曹爽,替司马懿保证绝对不会伤曹爽的性命,司马懿想要干掉曹爽的时候,蒋济还力劝司马懿要看在曹真的面子上,不要杀曹爽,给曹真一家留个根儿,但是,曹爽仍然不出一个星期就被三族屠灭,蒋济认为自己成了司马懿的帮凶,良心上备受煎熬,终于一病不起。蒋济一死,整个曹魏帝国,再也没有人在声望上和权势上能和司马懿抗衡,司马懿的权威,再次加重了。
然而总是会有人对司马懿不服气的,因为司马懿不可能马上把忠于曹魏皇室的地方大员全部拿掉,这些地方大员也就不可能不防备司马懿秋后算账,矛盾总会产生,就看是谁第一个站出来了。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不服气的,就是镇守扬州的新任太尉王凌。
王凌,字彦云,太原郡祁县人(山西祁县),他的叔叔,就是东汉司徒王允。王允被李傕(觉)、郭汜杀害的时候,全家十几口人也一起被杀,只有王凌和哥哥王晨因为岁数小,不是太引人注意,才翻墙逃会老家。
因为王允是为国捐躯,王凌很快就被家乡推举为孝廉,然后到曹操的手下,成为发干长(山东聊城堂邑镇西南),后来犯了罪,被判了五年的髡(昆)刑,这个髡刑,指的就是把人的头发剃光,不让他蓄头发,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他是犯法的人。王凌被判了刑,还被罚扫大街,光秃秃的脑袋在人群里特别显眼,王凌虽然觉得非常丢人,可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有一天,曹操的车驾正好过来,远远的就看着一个秃子扫大街,就问那是谁,旁边人说,他是王凌,是已故司徒王允的亲侄子。曹操曾经和王允一起谋划诛杀董卓,一听这个关系,立刻就赦免了王凌,让他做了自己的主簿(秘书长)。曹操平定河北以后了,就让王凌到中山郡(河北定县)做了太守,等到做了丞相,王凌就和当时非常知名的杨修、贾逵一起,做了曹操的主簿(秘书长)。
曹丕称帝以后,王凌先做了他身边的散骑常侍(皇帝骑马侍从官),不久就调到兖州(黄河下游南岸地区)做了刺史。公元222年,因为孙权始终不肯向曹丕投降,在这一年的9月,曹丕命令大将曹休、张辽、曹仁、曹真等人,分三路大举进攻东吴,王凌以兖州刺史的身份,隶属张辽麾下,也参与了这次大战。到了11月11日,两军在长江对阵,因为忽然刮起大风,东吴大将吕范统辖船只上的船帆船锚,全都被刮断,好几条船居然被大风吹到了魏军那里,结果,魏军大举反攻,吴军大败,王凌也因为杀敌有功,被晋升为建武将军、封为三级侯爵——宜成亭侯。
大战之后,王凌转任青州刺史。青州是个临海的州,也是个偏远的州,自从东汉末年大乱,这里一直都没有一个稳定的秩序,杀人放火、拦路抢劫、占山为王的到处都是,老百姓怨声载道。王凌到任以后,立刻整顿法纪、剿灭土匪,在很短时间内,青州的治安面貌就焕然一新。
公元228年,东吴将领周舫向曹魏帝国诈降,和司马懿一起担任辅政大臣的曹休南下迎接,后来虽然发现周舫是诈降,但曹休仗着自己军力强大,仍然继续向南,结果在夹石(安徽桐城北)被东吴大军团团围住,亏着王凌、贾逵两个人死守,曹休大军才没有全军覆灭。曹休这次大败,让曹魏帝国的军力、军心都大大受损,但是王凌的能力,也让皇帝曹睿印象深刻,于是,王凌被先后被任命为扬州(淮河流域)、豫州(河南)刺史,开始替曹魏帝国镇守东南边境。在每个刺史任上,王凌都得到百姓的高度评价,尤其是到了豫州以后,他还大量提拔没有得到任用的人才。兖州、豫州是东汉三国时代的文化中心,最讲究的就是教化人心、儒家思想,王凌和曾任兖州刺史的司马朗和曾任豫州刺史的贾逵,关系十分要好,当时的人们就称赞王凌说,他和司马朗、贾逵不愧是情投意合的好朋友,都是帝国的栋梁。
曹爽辅政以后,王凌被封为征东大将军、都督扬州军事,再次镇守扬州。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41年4月,东吴同时对曹魏帝国发动四路进攻,东吴大将全琮(从),率领几万人,从芍陂(安徽寿县南)打进边境,直插王凌的防地。芍陂这个地方是个大水塘,曹魏帝国在旁边修建了堤坝提供灌溉,周围就是万顷良田,王凌率军和吴军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漫长的争夺战,最终成功阻止了吴军继续向前。由于东吴军队人数实在太多,最后司马懿亲自出征,才把吴军打退。战后,王凌因为战功再次得到封赏,被封为二级侯爵南乡侯,享受一千三百五十户人家的税收,还晋升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成为一品大员。
公元248年,曹爽因为王凌侍奉曹家四代人、又镇守地方多年,劳苦功高,特别晋升他做司空,王凌也就成为曹魏帝国历史上极少数以三公职位镇守地方的心腹大臣。然而,在这个时候,曹爽和司马懿的争斗也走到最后关头,最终,曹爽一党全体覆灭,司马懿成为了唯一的辅政大臣。蒋济死后,纵观曹魏帝国的所有大臣,在资历上、实力上、岁数上都能和司马懿不分上下的人,就只剩下一个王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