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氏的娘家家境不好,但海家只有海氏和海大壮一对儿女,对闺女和小子一样好,也勉强求人打了一对箱子做嫁妆,当然,木质是最普通的酸枝木,也未上漆,与何氏的不在一个层次。
于采荷自己一个屋子后,闹着要何氏的梳妆台和一只大箱子,张氏与何氏大战了三天三夜,何氏拿着斧头守着自己的嫁妆,死活不撒手。
海氏看无法收场,将自己的箱子献出来一只,只是,献出来以后,何氏没有领情,小姑闲她多事,两面都没讨着好,箱子也没了一只。
江氏的娘家家境最是不好,没有一分钱的陪嫁,只拿了一个小包袱皮就跟着于二光过来过日子了。
因为嫁妆之事,张氏没少刁难江氏,但是驾不住于二光嘴甜,江氏也是个不多语的,还会做饭的手艺,最后竟哄得张氏出钱,到村西李木匠那买回来个二手的柜子给二房来用。
至于小辈的屋子里,除了炕以外,就只有破木头架起来的临时支架,衣服怕老鼠啃咬,都是用篮子装了,吊在炕上的房梁上。
院子里,张氏的尖厉的敲盆子声再度响起,每天天不亮,她就如同周扒皮一样,在院子里摔打着鸡食盆。
第一个听到声音起炕的是于老头。于老头是于家村有名的妻管严。
张氏年轻时是龙阳县谢县令府上得脸的丫头,于老头是谢家赶车的小厮,后来买菜时丢了主家十两银子,被谢家管家赶了出来。
张氏竟是个有情义的,义无反顾的求了老夫人,将她也放了身契,毅然跟着于老头回到这于家村过起了苦日子。
因为此事,于老头对张氏百依百顺,到后来逆来顺受,直到现在的不可理喻。
于老头沉默不语,拿着比人还高的大扫帚扫院子,哗哗的声响,如心脏漏了拍子似的让人心烦。
第一个心烦的就是张氏,大骂了一句:“一杠子压不出个屁来,一辈子就是这窝囊样。”从她的话里不难听出,嫁给于老头,是她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
将盆子一扔,又对着西厢房下屋叫道:“睡死了,还不起来,以为是当家少奶奶呢,用不用三叩九拜给您请安?!”
兰芽的母亲海氏忙放在还在吃奶的于大林,轻拍了拍嘟着嘴反着奶香的娃娃,对身边的女儿道:“兰芽,看着你弟弟,别掉出来。”
鱼小白默默的消化着自己的新名字,摇了摇炕上的摇床,算是答应了。
于大林现在也就三个月大小,因怀着她的时候,海氏被张氏逼着干活闪了腰,有些早产,是郎中从鬼门关救回来的孩子,自出生起身体就老闹毛病,半夜得醒过来十多次,很是闹人,海氏一宿也睡不好。
因为炕上只有一个破旧的草席,尿上了整个屋子的味道没个好,而且还不爱干,于三光抽空用木头块钉了个旱车。
说白点儿,就是木头框子钉的一个小小床,里面放一个大沙布口袋,口袋里面放着沙子,上面再垫上一层尿布片,大林就睡在这个上面。
白天大人活多,来不及给大林把尿的时候,就会直接尿到上面,尿水顺着沙袋直接渗入到了沙子里,即溻不着孩子,又不能让尿流到炕席上,算是一举两得。
兰芽虽然知道这样对大林不好,容易着凉,但条件如此,家家也是这样做的,只有打心眼里决定,多给大林把把尿就是了。
鱼小白未穿越成于兰芽时,兰芽是与三姐妹住在一起的,自从出了上吊之事,海氏怕三女儿再寻短见,硬生生让八岁的三女儿和夫妇二人住在同一个炕上。
兰芽第一天朦朦胧胧不晓得,第二天以死相逼要回屋去,结果海氏当她还要寻死,反过来以死相逼,就是不让她回去睡,害得她成天在大林的魔音哭闹中睡不安生。
奋战了三天,在兰芽放弃抵抗准备“从了”的时候,却又听到了于三光与海氏嘿嘿咻咻的声音,这让兰芽这个内在二十九岁的大龄女青年情何以堪,所以,兰芽的抗战行动还要继续,且任重而道远。
家里的活计本来是轮流做的。无耐到了最后,干活最多却成了海氏。原因简单得令人发指。
大房何氏做饭费油费米,做出来还分外的难吃,馒头做出来和铁打的一样硬,做出三顿这样的饭菜以后,张氏便不再让何氏下厨了。
二房江氏做饭好吃,正因为好吃,村里有个大事小情,难免要让她去帮忙,帮忙是不给工钱的,但是会给一碗半碗的带肉的剩菜,拿回家里给老两口打打牙碛、解解馋。
“吃人家的嘴短”这句话就完全、彻底的应和到了张氏身上,张氏添到嘴里一块肥得起油的大肉片子,啧啧赞道:“老二媳妇就是当厨娘的料,我当年在谢家都没吃过这么好吃的。”
江氏借机道:“娘,当大厨的人,手是不能破了的,手要是糙了、破了,手艺就不好了,那捞(念lao)忙(帮做饭的意思)的事,估计也泡汤了。”
于是,因要保养手,江氏不再洗衣服了。
早晨,海氏与江氏轮流做饭;
饭后,海氏一人洗碗。
然后,海氏与何氏轮流洗衣服。
最后,收拾院子、喂猪、喂鸡等等活计,活没等干完,张氏又敲起盆子做午饭了。
在兰芽的眼里,海氏就是一个陀螺,而张氏,就是陀螺的所有者,让你转、让你停,随主人心情好坏;何氏和江氏就是那只鞭子,抽动着海氏,让她飞速的运转。
于三光的性格与于老头有些相像,于老头被张氏逼急了,还可以骂骂儿子撒火,于三光却总是不言不语,越骂越闷头干活,不像于大光,有些鬼心思; 也不像于二光,长了一双讨喜的嘴;更不像于小光,是幺儿,撒娇卖萌,最得张氏的怜爱。
这个院子里,十三岁的女孩儿就有四个,大房于兰月、二房于兰花、三房于兰香和小姑于采荷,都是十三岁,待遇却云泥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