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
“文如其人”:
“文”是——
作者思想情感的镜子,
作者人品性格的投影,
作者胸怀气质的结晶。
因此可以观“文”了解作者其人。我是先读了《海之梦》、《海之声》、《海之魂》和《徜海》这几部诗集之后,才了解李玉娇女士的。
李玉娇女士爱以海为背景写诗。因为海是博大的:有汹涌惊涛,有温柔波澜,有平明如镜,有万顷闪光。可能只有用海的题材,才能抒发她的情怀,也可能有她生在海边、长在海边、学在海边、工作在海边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海和她的思想性格有着紧密的联系吧。
从这几部《海》的诗集内容看:有作为女性作者的柔情蜜意,有作为女儿对父母的孝敬心情,有自己成为母亲后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体贴挚爱,有对家乡的梦魂牵绕。但更主要的是表述了她作为青年干部对知识的追求精神,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对工作的严格要求,对家乡山水的热恋心肠。这是她在诗作中为读者酿造的几坛美酒。
一次,她来沈阳看我,我们晤面相识。之前,我是从她的作品中了解她的:思想深邃、情感丰富。猜测她一定是一个成熟干练的中年人。一见面,才知道她是一个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的青年。
那天,我们谈了很多。从诗歌散文谈到小说戏剧,从文学形式谈到写作经验,从文学创作谈到艺术技巧,从工作生活谈到人生价值……我记得问过她:“你工作这么忙,怎么有时间写诗?”她说:“挤时间呗。业余学点文学,对自己工作有益处。”她说得对,文学是“人学”,文学是描写社会、述说历史、表达人生的。热爱文学的人,不管在哪种岗位工作,都不算“不务正业”。因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为本,都是以人为对象的,而文学正是打开人们心灵的钥匙,所以懂点文学,应该是大家的“必修课”。不知不觉中,已是暮色低垂。她谦虚的态度、独到的见解、洋溢的活力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最后,我讲:文学来源于生活。你做计生委主任,肯定知道许多有关计划生育的故事。人们常说,在各行各业中,最难做的是计划生育工作。因为这项工作,涉及到生命的延续,并经常和传统观念、伦理道德碰撞,为此产生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和家庭的矛盾……所以这里面的故事一定既有趣又深刻,你莫不如把这些东西写成小说,一来对自己的工作经历有个展现,二来也拓宽了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同时,可以丰富你的创作形式,还能够帮助人们真正认识计划生育,理解计划生育。当时,她直摇头。我还是鼓励她试一下。
之后,我们有一段时间没有联系。突然有一天,接到她的电话,说她写了一个中篇,计划生育题材的,让我看看,给提点儿意见。
读过她的小说后,我又吃一惊。虽然我知道她文学的功底,但还是惊讶于她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写出既反映现实生活又有典型意义的作品来。选材之新颖别致、主题之鲜明深刻、人物之生动鲜活、情节之曲折迭宕、技巧之灵活熨帖,使我感到颇有大家风范。我仔细读了几遍,从不同角度提了些建议,又把小说寄给了她。
不久,她把修改稿连同另几篇小说一起寄给我。读后觉得后几篇更有意味,令我掩卷深思许久: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既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又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目前,新的生育观虽然已深人人心,但传统观念依然在少数人头脑中根深蒂固,要想使计划生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生儿育女,是男女情爱的结晶。一个婴儿诞生的那天,就是这个人的生日。下生后的一个月,全家要为他办“喜月儿”,到了晚年,这一天就是他的“寿诞”之日。年复一年,无论谁过生日是必须庆祝一番的。从古至今,从最发达的民族到原始部落,莫不如此。可见生日是一个人终生的纪念日。
生儿育女,当然是一件喜庆的事。一个妇女怀孕,都说是“有喜了!”孩子下生时,自己家人和至爱亲朋,必须庆贺一番。可见这“喜”是全社会的。也是从古至今,从最发达的民族到原始部落,概莫能外。
可是情况相当复杂,由于思想观念的“介入”,又“并非完全如此”!特别是在我国,有一个“幽灵”站在许多人的身后,这“大喜大庆”的事,在这个“幽灵”阴影的笼罩下,也可以演化为悲剧、悲喜剧,或者成为闹剧。
这个“幽灵”在什么地方?在人们的脑子里,在传统观念中。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铸造了人们的观念是:重男轻女。只有生男孩子才能“传宗接代”,才能“延续祖宗香火”。作为下一代的儿媳妇,如果不生下男孩,就愧对“列祖列宗”;一个祖母如果抱不上孙子,死了也闭不上眼睛。由于没有科学知识,婆婆只是埋怨媳妇。于是因为媳妇生不了男孩子,便发生了婆媳矛盾,家庭不和,以致夫妇离异的悲剧。喜事酿成了苦酒。
从20世纪6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人们面对这一“基本国策”——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或两个孩子,便产生了许多悲喜剧。如果第一胎生的是男孩子,皆大欢喜;如果生个女孩子,那么全家就要想“对策”了:易地秘密而生者有之;走后门使贿赂要“生育指标”者有之;为生第二胎假离婚者有之;生了男孩儿让亲戚家养育,“冒名顶替”者有之……什么“巧妙”办法都会想出来。
可是“上帝”并不体察人们的欲求,拜“送子观音”也不灵验。生的第二胎并不能保证一定是男儿。于是一个一个地生,“五仙女”、“七仙女”的现象也不鲜见。这中间产生的喜剧、悲剧、笑剧、闹剧,让人们啼笑皆非!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可是产生这么多故事的“计划生育”题材,就我的阅读范围而言,还没有读过反映这一社会生活的作品。李玉娇同志多年从事计划生育工作,她从实际生活体验和工作中,“积蓄”了许多这类故事,从而写了这六个中篇小说:《错错错》、《扭曲》、《迷失的季节》、《狼孩》、《五朵金花大院》和《代价》,现在结集出版,应该是开掘了计划生育题材的先河。
《迷失的季节》:这是一个为生育而发生的假离婚又假结婚的故事。在“离婚”和“结婚”的“季节”,对于他们生命的煎熬,难割难舍感情的揉搓,理智和感情的矛盾,夫妻情感,朋友之谊,都被“迷失”了……
《错错错》的故事是:夏家和滕家在同年、同月、同日——几乎是同时生下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可是由于妇产医院护士工作的失误,把两个孩子抱错了。这是可悲的第一个“错”。两个家庭呢,一个是城市里属于高干的富裕家庭,另一家是属于农村的比较贫穷的家庭,又“错”了一大档次;两个孩子在不同生活环境中都长大成人。由于偶然的原因,夏家发现,他们养育成人的并非他们的亲生孩子,孩子也发现,养育他长大的并非自己的亲生父母……真相大白后,由于两个孩子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成人,形成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一些“错”又如何协调呢?最难办的是:他们各自对养育自己的父母都有着终生难于割舍的情感。这“生育之恩”和“养育之恩”,用怎样的方法去平衡、去调节呢?
《狼孩》:写一个男孩子,是整个家庭的精神支柱。没有这个孩子,全家精神都崩溃了。可是孩子在四岁时,被人贩子拐走了。于是他们找呀,找!找了8年,终于找到了他们日夜思念的亲生儿子……
可是孩子是在一个类似黑社会的环境中长大的。“狼”养大的孩子,适应了“狼”的生活习性,打架斗殴,偷窃说谎,人吃人的观念,已经完全形成,即使回到“人间”,要改变这种自幼形成的习性也是很困难的。当孩子回到自己富裕的家庭,享受良好教育的时候,却仍然想着和那些“哥儿们”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甚至把自己的家庭当成抢劫对象,开枪打伤了自己的母亲……这是一个悲剧!但这个故事道明了一个真理:“环境形成性格”。
《扭曲》的故事是:赵大爷夫妻希望抱个孙子,可是儿媳妇却给他们生了个孙女,对这对老夫妻俩,这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不抱个孙子,老人简直是“死不瞑目”。这时儿媳妇又怀了第二胎。儿子是国家干部,又面临提拔的关键时刻,于是,家庭希望和国家政策,美好前途和“犯错误”,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他们还是想出了“对策”,就是让儿媳妇到偏僻的亲戚家生育……孩子虽然在贫穷的农家长大成人,就是他知道了养育他的并非自己的亲生父母,但那亲情比亲生的爹妈还要深。养育他长大的家庭,对孩子也难于割舍。为了孩子的“监护权”,两家亲戚甚至对簿公堂。父子、母子、至爱亲朋的和谐的关系,完全被扭曲了!……
《五朵金花大院》描写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赵家从太爷爷就是生下五个女儿,到第六胎才生下一个“传宗接代”的男孩儿的。所以村中送他们家一个笑谈式的“外号”叫“五朵金花大院”。到了赵老憨这一代,好像“上帝”有意和他们开玩笑似的,头几胎生的仍然是“千金”。但这时已经到了“计划生育”年代。而封建思想这个幽灵,却还是占据着他们的脑子,他们的“对策”是到七大姑、八大姨家秘密生育。从山东省的太姑奶奶,到黑龙江省的四姑奶奶,一直生到吉林省的老姑奶奶家里……一连生了几个“千金”,压得赵老憨喘不过气来。一个个的悲剧便应运而生了。
这部小说的结尾处,有点奇怪:作者写到赵老憨生到第四个女儿就结束了:小说没有答案,让读者自己去想。故事的发展有几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赵氏夫妻继承“五朵金花大院”的“光荣传统”,在第六胎果然生了个男孩子,完成了他继承祖宗香烟的夙愿(也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第六胎还是生了个女孩子)。
第二种可能是:大夫早就告诫他们,月娥不能再怀孕了,劝她结扎,否则有性命危险。他们夫妻接受了医生的劝告,做了绝育手术。改革开放后赵老憨发了大财,过着幸福生活。
第三种可能是:月娥已经是人老珠黄,一脸皱纹,半头白发,赵老憨也是骨瘦如柴,早巳没有“当年勇”,以后妻子根本就没有怀孕。
第四种可能是:月娥在下一胎生育时,又一次大出血,不治身亡。
不管故事怎么发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赵老憨晚年什么活计也干不动了。妻子月娥也满身是病,出嫁的女儿轮流接他们去过活。即使姑娘、姑爷对他们有满心的孝顺,但贫困始终是他们躲不开的阴影……赵老憨后半辈子的生活悲剧则是肯定的。
造成赵老憨悲剧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祖宗香火,传宗接代”这几个字,这几个字,让赵老憨夫妻尝尽人间辛酸。赵老憨看看人家都过得富裕幸福,而他呢?
在这里,作者不写故事结局,比写结局更耐人寻味,也更有力量。
这篇小说还写了算命、测字、求神问卜等风俗,更增加了文化品位。
《代价》:朴实、憨厚的农民常大民与本村姑娘付云在懵懂中产生了爱情,便在老人的安排下组建了一个幸福,或者说是本该是十分幸福的家庭。然而,婚后的爱情结晶——一个女孩儿,使这对处处让人羡慕的夫妻产生了太多的想法:生、再生,直到第四个孩子,一个男孩出生才让他们结束了再生的念头。然而,他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这代价不仅是被征收几万元的社会抚养费,也不仅是老支书被免职,更有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理想和他们的追求。
这六部中篇小说,农民生活,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民的语言风貌,写得有滋有味。《迷失的季节》感情凄婉,景色描写细致入微。但在故事结构上不够严谨,其他几部,有的地方“枝杈”铺陈较多。但总体说,对于一个刚刚从事小说创作的作者,我们就不能求全责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