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迷失的季节 §诗意的探险 创意的工作

白雪生

最近,锦州文坛有点渐火,时有爆炸现象出现。一位出色的市计生委主任,竟然一股脑儿掏出三大本诗集,厚重得如同大师文选一般。似隔几日工夫,也是这位同样出色的女县官,本来日理万机的,却一不留神,又奉献出厚重的一大本小说集来。连连几个动作,着实将锦州文学界吓了一大跳!

其人就是李玉娇。

遵嘱拜读,深觉亦官亦诗亦文的李玉娇,整合得好。

收在集子里的六部中篇小说,选取的全是计划生育题材,可否看作是她几年来作为市计生委主任工作的文学总结?作者将本职工作、体验生活与文学创作得天独厚地作了一次亲密接触,且是很文学的辛勤纪录。做官之余,兼弄文学,既种瓜,偏得豆,两手皆硬,李玉娇智慧地把自己实现了一个双赢。

应该说,这是一个独特的文学视角。计划生育是中国基本国策,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题材。从这个角度观察、体悟和表现中国当下的社会、人生、家庭、婚姻、爱情以及种种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可谓人间万象,自有眼中丘壑,手下风云。在李玉娇之前,似乎还没有专以此为题的文学作品。偶见几个篇什,多属曲艺小品小戏之类,而且不乏图解政策的宣传品,文学格调似乎不高。严格说,这是一片未能大面积成功开发的文学处女地,同时也是一个蕴含深厚的文学富矿。以往我们见到的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大多缺乏美学意义的挖掘提炼,因此文学含量少,艺术品相差,很难说是“优生”、“优育”的文学精品。在这个意义上,理应感谢以小说作者身份出现的李玉娇,敢以探索的勇气和创造的睿智,在一片荒原上,点燃起第一把篝火,下力开掘了一个文学的深井。

在肯定李玉娇这种文学努力的同时,也感到她其实也是一次诗意的冒险。换句话说,这个题材领域也是一处险区。由于计划生育工作本身所一直强调的政策性、宣传性、教育性和导向性等等特点,制约和局限着艺术想像力,一不小心,作者极易轻车熟路地陷入概念化、公式化和程式化的窠臼,将文学沦为以说教为本事、以演绎道理为旨归的宣传教育品。中国文学的实践证明,当宣传大于文学时,则必然激起人们艺术欣赏中的强烈的逆反抵触心理。倘若沿此思路再加深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总是遭人攻击为违背基本人权的不人道行为,如何以艺术回答这一恶意发难,以文学实践表明中国的先进的人口文化观念,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那么,李玉娇所努力开掘的这一敏感而又棘手的题材,则不能不说是一次诗意的冒险。

我们欣喜地看到,聪慧的写手李玉娇,曲径通幽地走人这一题材,且又驾轻就熟超拔了这一题材。作者巧妙地回避政策宣教,从工具理性进入价值理性,采取“闪避”构思策略,挺进艺术审美视角的主体——人,这是写好这一题材的关键所在,也是从人的角度,以人性、人格、人权为支点,深化这一题材的高明之处。我国有历来看重文学题材的传统,尤其看重现实题材。但将选材的政治功利性与文学创作所必须遵循的规律性完美结合,这一契合点就是回到人本身。李玉娇的全部作品都没有直接描写计划生育工作,也没有正面塑造一位计划生育工作者,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完全是不写之写。譬如,《迷失的季节》、《错错错》、《扭曲》、《狼孩》、《五朵金花的大院》和《代价》,作者都是把计划生育作为社会背景虚化处理,而将笔触逼近被几千年的生育观制约下的传统人格、人性、人心深处,重返民族文化空间,演绎出几部精彩的现代传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又从故事出发,尽写女性心理、私语、潜意识,力图打开女性的私人空间,多少染有女性文学味道,对现代人格充满深情的呼唤,对理想人生发出诗意的诉求。从而,使这几部作品有别于一般的传统叙事。

客观地说,几篇当中她开掘最深入、最有探索意义的,应是《迷失的季节》,尽管叙述仍然欠于老到圆熟,语言也伤于过分雕琢,情节走向也失于不够自然。但须看到,此篇中呈现出来作者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人文价值。

对于现代人格的关注以及对传统病态人格的批判,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注意点。尤其对妇女人格独立的关注,更成为女性作家目光的聚焦点。社会的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其自身的前提和归宿的,而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则是国民人格的现代转型。历史发展到今天,虽然女性地位已经大大提高,但几千年宗法制度和专职文化形成的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绝不会随着封建制度的兴亡而马上消亡。所以,我们从作品中既能看到自甘依附的传统妇女的人格悲剧,又能发现追求独立的现代女性的精神痛苦。作者站在时代高度,探究历史所形成的文化潜流给女性人格留下的深深印记,以及女人为摆脱传统文化惰性和历史羁绊所经历的心灵煎熬与激荡。

从其作品不难看出:女性的人格独立,不仅要走出物质依附,同时也要走出精神依附,而更为艰难的是走出性别依附。尽管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毋庸讳言,在观念层面,在心灵深处,在民族集体无意识中,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男女依然不平等,因此,新时代的文学作者,特别是具有现代意识的女作者,更要以自己笔下的文学,为女性在这个人格意识淡漠的男性世界争取自身人格独立的天地。这是当代文学的一个崇高使命,也是我尤其看好这几篇作品的理由。

李玉娇作品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题材,包括计划生育,当文学艺术不能透过计划生育,(还有建设,还有战争,还有改革,还有工业、农业、教育乃至五讲四美等等)以表现人生,不能在千变万化的题材中揭示普遍共通却又永难捕捉的人生奥秘,那么,艺术就只能沦为实用的工具,而不能真正具备它所不可或缺的审美的价值。审美,就是以审美的方式对人生进行体验,就是以审美理想来重新衡量(而不是掩饰)人生的一切。

过去我们总习惯于人云亦云“人生是美好的”,却不习惯于对这种现成的结论作一番深入的反思和验证。其实,这结论背离了人生的基调,反映出了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人们认为:人生并非是完全美好的,但这沉重的不美好的人生中却存在着“美好的微光”。这“美好的微光”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而缓慢地扩大的过程,也就是人的“人化”的过程。人类的希望就在于此——这便是人生的基调。当艺术从某一方面接近于这种真实的人生基调时,它也便获得了熠熠灼人的审美价值。

那么,能从一个局限的题材勇敢进行文学突围,从结撰故事出发,进而深人到人格人性层次,能有这样一位具备文学潜质的小说初恋者,在此让我借用一个计划生育的词儿,谁说我锦州文学无后?

2005年8月28日于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