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燃武 第37章 利弊

猜测往往与现实不符,德超与广源此行并非因净慧寺想要在梅岭开辟寺院。

开建寺院需朝廷恩准,地方扶持,更需和尚手持的度牒。

诸如德超这类在武国有名望的高僧,已具备开建寺院纳香火的资格。

地方扶持根据某些特定的因素来决定是否开建,比如政/治和文化,再有就是牵涉到经济因素。

寺院多有良田,事生产却不事赋税,地方府衙都很排斥这些传教众生平等的和尚们,事事都拿佛*那套理论度于百姓,使得百姓对于生产有很大的制约。

朝廷是否恩准也是地方参考的因素之一,往往就算某位高僧得到朝廷恩准要在某个州府县开设寺院,地方也会出具各种理由令行不施,或是拿武国条例为难。

除非朝廷镇压地方官衙,而此类镇压多因高僧在朝中有某位高官撑腰,否则地方是不会让和尚建寺院的。

诸多因素汇聚在一起,和尚想要建院,必须上下打通,还需兼顾地方政策方可。

和尚就没有道士潇洒,主要原因道士他们也当自己是俗人一个,既然是俗人就免不了与官员打交道,在了解地方政策的基础上切合实质,运用各种手段上下打点,为开坛上香做足了准备。

武国道庙比寺庙多的原因就在这里。

和尚们都道自己已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可你们的香油钱又是怎么回事。

和钱扯上关系,还能称得上得道高僧?

按曾斌的理解,事实是和尚私心过重,不愿与人分享,却喜欢分享佛*,然后束缚信徒,让他们将手中的罪恶财富双手奉于他们,名曰钱乃身外之物,老衲帮你超度,加以时日你将升于极乐世界。

一座寺院所圈来的钱财囤积于寺内如山,等到哪天和尚再开寺院,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建造一座寺院。

或者哪天他们需要砸钱的时候,他们才会将发霉的铜钱砸晕需要的人。

个别香火极旺的寺院一年的香火,几乎能抵得上某些州府三四年赋税的总和,甚至还要更多。

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净慧寺的千佛塔被烧的原因所在。

都是钱在作祟。

和尚也是人,免不了俗。

但和尚却没道士开窍上道。

曾斌虽敬重这些和尚,却也最反感和尚。

钱是拿来花的,不花钱别人就赚不到钱,别人赚不到钱,钱就无法流通,钱没办法流通,对国家经济没有半分好处。

李乐以金换银,银又换铜,实属无奈。

武国需要发展,铜钱的流通才是最直接方式。

曾斌也没想到德超和广源会因为上次事件亲自上门道歉,在他眼里完全没这个必要。

他虽不喜明来暗往的和尚,却也没小气到压制他们的地步。

可事实上,因为上次事件,国公府的六夫人对净慧寺已产生诸多怨念,打压极为严重。

事实上,曾斌也不了解此事详情。

听了德超一番声泪俱下的阐述,才知方氏做得确实有些过分了。

毁掉和尚们赖以生存的良田也就算,为什么还要去偷人家的香火钱啊。

分明是歪理充正义,做了小偷还扬言要替天行道。

曾斌是挺同情德超的,但此事并非他能左右。

女人的心思难以揣度,何况若此事有曾荣的影子呢?

他可以和方氏对着干,却没办法和曾荣对着干。

因为没有曾荣的话,小公爷这个身份则没有一丝一毫的分量。

就是因为有了曾荣,他才敢肆无忌惮。

哪天曾荣翘辫子了,他还没有展现出令人生畏本事,那以前所犯的滔天罪孽一瞬间就会将他淹没。

人家都求上门来,还是一位得道高僧亲自登门。

帮,不合情理,方氏毕竟是他母亲。

不帮,又觉得德超挺可怜的,连一个女人都摆不平。

想要居中裁定,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写信给方氏,方氏未必理会,因为他总觉得里面肯定有曾荣的影子,和老头子对着干,对他没有半分好处。

骑虎难下,难有两全之策。

此事完全是在考验他的心智,利弊间的得失。

佛*自前朝开始,也就是唐朝时期已极具规模,尤其是玄奘自天竺回来之后,佛*更是如日中天。

他在研究盛德皇帝生平的时候,看不出道教和盛德皇帝有什么渊源,道门却在盛德皇帝上位之后渐渐强盛,将佛门压制得无法抬头。

到了李崇新,也就是李乐的父亲李崇新继位之后,佛门在武国境内的待遇才有所改观。

到了李乐继位,道门和佛门之间出现了微妙的平衡,相互牵制,相互制约。

即便如此,道门还是占有武国教类半壁江山。

佛门想要与道门抗衡,得拿出十足的诚意打动李乐。

否则佛门还是难以与道门抗衡,难以在武国发展。

思前想后,他还是无情拒绝了德超的请求。

不是他不敢做,而是不能做。

万一其中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万一又是皇帝和曾荣给他下的套呢?

他岂非阴沟里翻了船,还要在阴沟吃上一口热乎乎食物。

德超和广源黯然离开。

广源说道:“师父,小公爷这是怎么了,为何方才的脸色这般难看,师父先前险些说动,为何小公爷最后又变卦了呢?”

“阿弥陀佛。”德超念了声佛号说道:“小公爷在担心,担心国公爷。”

广源不解。

德超摇头说道:“罢了,此事也非你我师徒能左右。让他们小心看防,外头的良田不种也罢。”

广源点头。

师徒二人徒步而来,现在又徒步离开。

看着师徒二人不见了踪影,曾斌问青儿说道:“广源腿好了,你看出什么端倪没有?”

青儿说道:“佛门不比道门那些歪门邪道,此前在红线的时候,青儿接触过这类高僧,他们都有一手绝妙的医道,想来这个德超也是如此。”

“纯医道,还是别的?”曾斌再问。

青儿说道:“手法、医药都精通,青儿有次练武断骨,就是一位佛门高僧给治好的。”

不等曾斌问话,青儿说道:“是一个叫得知子的高僧,青儿也不知道他从哪里冒出来的。”

曾斌说道:“也就是说,红线和佛门有些联系,一旦你们受重伤,这些和尚便会出现,是不是可以这么说?”

青儿回想起十多年的经历,点头说道:“确实如此,青儿似乎也没见过除了和尚之外的人出现在红线,公子你问这个做什么。”

曾斌没有回答青儿,低头不停的来回走动。

青儿向后退了数步,静静盯着四方。

她在曾斌身边待久了,知道曾斌一旦想问题的时候都喜欢走来走去。

这是一个人的习惯,就像她没道理的喜欢梅花是一个道理。

曾斌还不能确定曾荣和李乐有实质上的关联,但从青儿的言语中可推敲一二。

假设曾荣和李乐有某种特定的联系。

红线组织内出现和尚而非其他郎中之类的人,可以说明红线与和尚之间有特定的联系方式,这种联系应该会有中间人。

红线全都是貌美如花的女子,只有七老八十的和尚才不会动凡心。

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

德高望重的和尚不是谁都能请得动的,他们已无凡心,一心向佛不理俗务,能请动他们的只有一类人。

那就是位居高位的朝廷官员,而这个人只能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那类。

朝廷三品官员除了方落龄,还有另外两位三省的官员。

但有一点需要明白的是,即便是方落龄,也不可能完全请得动如此多的高僧。

所以只有李乐这个当今圣上才可以。

如果真是这样,也不难理解佛门为何能在李乐继位后,短短十几年间如春笋般崛起,继而渐渐能与道门抗衡。

另一种可能是红线和佛门有裙带关系,但武国的天下是李家的,红线再厉害也不可能左右李家江山。

这条猜测很快被曾斌否认。

第三种可能,佛门和李家没有半毛钱关系,而红线和李家有莫大的渊源。

佛门或许在某个特定时间和地点恰好认识了红线组织的重要人物,请求这位人物给予帮助,佛门才能在武国昌盛。

这位重要人物可能和李家有某种姻亲关系,或者有血缘上的关系才能左右李乐,求上李乐为佛门大开方便之门。

而佛门最终要为红线做些俗事,就比如青儿说的疗伤这类事情,往深了说可能还有别的事情,青儿应该不知道这类深层的约定。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红线、佛门和李家之间肯定有联系,至于谁是佛门的中间人,在他看来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佛门和李家有关系。

就凭这点不难看出,青儿为何会授曾荣的意接近他,也不难看出曾荣和李乐达成了某种协议,甚至可以说曾荣就是李乐派来岭南对付南诏。

之前那套被迫迁徙岭南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

曾荣好歹是开国功勋之后,也凭借自己的能力在长安站稳脚跟二十余年。

不可能因为危及到曾家就糊里糊涂的迁徙岭南,曾荣完全有这个能力对付此类局面。

现在曾斌已完全明白,曾荣和李乐,李乐和红线,红线和和尚,和尚和李乐之间一定是一条直线上的。

曾斌停下身子,看着远方叹了口气。

“原来是这么回事。”

青儿歪着头,不理解曾斌说这句话的意思。

“德超还没有被李乐看上,这是个机会。”曾斌对青儿招了招手说道:“去把德超和广源请回来。”

“是。”青儿俯首,脚尖点地掠了出去。

德超是他打入李乐、曾荣和红线的一个砝码,但他不确定德超会不会帮他,德高望重的和尚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对这类密谍事最是反感,超脱五行之外的僧侣并不在乎得失。

曾斌已经做好被德超拒绝的准备,也做好了如果德超不答应反被李乐利用需要下狠手的准备。

凡事有利有弊,当利大于弊的时候,就可以冒险尝试,大不了事情败露德超枉死,他被打入深渊罢了。

如果成功了,他就能掌握李乐所有对武国政策的动向,对他未来的经济帝国打下基础。

德超和广源回来了,原以为曾斌会答应劝服方氏,没想却给了他们一个天大的好处。

“小公爷,此话当真?”广源很激动,因为梅岭变相来说已经是曾斌的地界,在这里他当可为所欲为,何况曾斌还帮助他们打通地方和朝廷的关系。

馅饼永远都不会是真的馅饼,必有其最根本的原因。

德超可不是广源,没有广源这般乐观。

馅饼就是陷阱,陷阱就会使人万劫不复,利弊得失如此之重,曾斌怎可轻易许与。

“如果贫僧答应,小公爷需要贫僧如何回报?”德超也很心动,他必须确认曾斌到底想干什么。

曾斌笑着伸出三根手指说道:“只需德超大师在我需要的时候答应三件事即可。”

德超不语,广源蹙眉,皆看着曾斌。

“不犯律法,不违纲德,德超大师尽管放心,这点我可以对天发誓。”曾斌虚手以待,对天应承。

发誓在曾斌眼里就跟放屁没什么区别,但在德超眼里,或者说在这个时代的人眼里可当契约来用。

失信就是失德,会招万人唾弃。

德超沉思,半晌说道:“小公爷可容贫僧回去想想。”

“这是自然。”

如此丰厚条件德超若不答应,实在说不过去。

曾斌在德超和广源临走时指着皇帝行宫对面三里外说道:“若大师有意,携十万来签订契约,那块上好风水地就是净慧寺的了。与陛下行宫遥相辉映,净慧寺不稍数年必扬名武国,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德超怦然心动。

广源脸有怒容冷冷说道:“小公爷是把净慧寺当国库了吗?净慧寺哪来这么多钱买地皮,您狮子大开口也要有个度,坏了名声可要遗臭万年的。”

曾斌不理广源恶毒之言,对德超说道:“大师先行回去细细斟酌,在下告退,不送。”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