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〇年七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一、历史背景
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党中央召开的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坚决地纠正和结束了陈**的右倾投降主义,决定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这是正确的、主要的。但是也有缺点,“八七会议”为“左”倾冒险主义开辟了道路。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党中央扩大会议开始形成“左”倾盲动路线,即不顾敌人的强大和革命失败后的革命情况,命令少数党员和群众在全国组织毫无希望的地方起义,遭受了许多损失。这是第一次“左”倾路线错误,是由瞿秋白领导的。一九二八年初停止了这条“左”倾路线,但是在思想上并没有解决问题,致使一九二九年下半年到一九三〇年上半年间,党内存在的若干“左”倾思想和“左”倾政策又有发展。特别是在一九三〇年五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战争爆发后国内形势的刺激下,六月,由李立三领导的中央通过一个新的路线(后来叫“立三路线”),使“左”倾路线第二次统治中央领导机关。这个路线要各地马上准备起义,中心城市尤其要首先发动,以形成全国高潮。并污蔑***在长时期中用主要力量去创造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以根据地来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为“极端错误的”“农民意识的地方观念与保守观念”。李立三领导的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的“左”倾政策,定出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并且在反“右倾”的口号下,打击党内不同意他的主张的干部。这条“立三路线”虽然时间只有四个月,随即六届三中全会作了纠正,但是招来的损失是巨大的。而更严重的是党内“左”倾思想和“左”倾宗派主义没有得到根本的清算,以致后来发展成为其形态更为完备并有教条主义作为“理论”根据的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这条路线是以王明、博古为首的,而且在党内统治达三年之久,给党带来极其严重的损失。
在“立三路线”时期,***创建的第一方面红军,转战闽赣等地,发展很快,所向无敌。但是也受到“立三路线”的挟制,受命集中力量去进攻中心城市。一九三〇年七月,红军第一军团奉令攻南昌,进抵南昌车站,主力第一军团奉令开赴湖南,增援在长沙作战的红军第三军团,在浏阳会师,组成第一方面军九月准备再攻长沙。当时因敌军筑垒死守,又有飞机和军舰的援助,红军久攻不克,而敌人的援军已日渐集中,形成不利形势。***说服了红一方面军中的干部,撤退围攻长沙的部队;接着又说服了干部放弃夺取中心城市九江及其他大城市的计划,改变方针,分兵攻取茶陵、攸县、醴陵、萍乡、吉安等地,使红一方面军不仅损失很小,而且获得很大发展。***对“立三路线”始终反对,而且以极大的耐心纠正红一方面军中“左”倾错误,但是由于组织纪律和军中一些同志的主张,这年七月,红军大军从汀州向长沙进发去了。
这一首词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大军挥戈西向,急趋长沙的时候创作的。就是在那种明知错误路线的领导下,仍毫无一点气馁的表现,仍然满腔热忱地鼓舞斗志,抱着“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的气概,奋勇前进。
有人解释:“这首词写作了一九三〇年六月进攻南昌之役以后不久,当年六月二十二日红军第一军团在汀州发布命令,令各部由闽西出发,向会昌集中。七月十一日总部在兴国发布命令,由兴国进攻樟树。七月二十日下午七时半总部在永丰发布命令,由永丰出发向麦斜集中。这是进攻南昌的主力军,也就是词中所说的‘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了。”红军一军团曾从汀州出发进攻过南昌,但紧接着打到南昌城边,又撤离向湖南向长沙进军进攻了长沙,久攻不克,从《***选集》三卷《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注解[四]中看,写着“一九三〇年九月,红军一方面军第二次进攻长沙”的字样,是可靠的。因此这首词还是应该解释为由汀州向长沙进发的途中写的。
二、主题思想
这首词写大军挥戈西指,一路如天兵从天而降,势如破竹,席卷江西,直捣湘鄂的伟大气魄,狂飙从天落,手执万丈长缨,决定要把鲲鹏缚,把腐恶的反革命势力一扫而空,使《国际歌》响彻云霄。
三、词意浅译
六月,红军像神勇天兵,挥戈西指,去征讨腐恶的反动派。红军手执万丈长缨,要把最凶顽的敌酋绑住。在赣江那边又红了一片,是侧翼的黄公略部队创造出来的。百万工农红军一齐踊跃前进,要席卷江西,直捣湖南湖北。慷慨悲壮的《国际歌》唱起来吧。革命风暴从天上为我们降落下来了。
四、词义试解
这首词通篇是感情慷慨激越、气势雄壮的一支壮歌,是满怀信心去争取更大胜利的调子。可见***在那种政治情况下的感情。有的人在解释这首词时,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不理解当时是在“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下的一次进军。***明知是错误的,却因大家一时不认识,又不能不一同前去。于是只能从字面上一般地解释为要去攻打大城市的壮举。似乎这倒是正确的,***也很赞成去打的样子。这是不合历史事实的,而且也降低了***的思想精神。须知***始终不赞成“立三路线”放弃发展农村根据地,去攻打长沙或任何中心城市。但是上级指示要去,同志们也主张去,***也就随军前去。而且鼓舞大家的斗志,奋勇前去,抱着“缚鲲鹏”的雄心壮志而去。***当时是知其不可为而努力为之的。一当久攻不克,看出作了极大主观努力,还是不可为了,便当机立断,说服大家知难而退,向敌人的薄弱环节攻击前进。这样因势利导,红军反而发展了势力。这便是***当时处理这件事的过程。可见他的充沛的革命精神和严密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的精神。这首词便是这种政治境遇下写的,词中仍然是那么气壮山河。一般诗人是不可能的,只有大政治家、大军事家而兼诗人如***者能之。这样来理解这首词,才又高一格了。
这首词上阕写出征目的是“征腐恶”,而且这一回是要去捉大家伙,“缚鲲鹏”。同时赞扬了途中偏师黄公略出师先捷,创造了“赣水那边红一角”的功绩。下阕写一定要踊跃前进,直捣湘鄂的主要目的。最后慷慨言之,“狂飙为我从天落”,呼唤革命风暴的迅速到来。
上阕第一句是说明时间、出征目的。把红军形容为天兵,不仅是赞美红军是堂堂正义之师,而且写了天兵从天而降的神速突兀的意思。征讨什么?征讨国民党反动派。用“腐恶”来形容反动派,惟妙惟肖。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不正是又腐败又凶恶吗?腐恶二字连在一起用,是一创造。第二句古词多是分成一个四字句和一个五字句的。这里却做成一句,一气呵成。这样一句跌宕有致的长句,气魄雄壮,更不要说词中用的词和字了。***的词只要留心细读的,都十分明了,一洗古词的颓唐之状,婀娜之态,温柔之情,感伤之调,纤细之词,从苏(东坡)辛(弃疾)脱出而气魄远过之。***写词都是用的伟壮、浩大、高昂的词和字。比如这一句“万丈长缨”,是“万丈”,不是几尺几丈,是“长”不是短,是要去“缚鲲鹏”,不是去缚个什么小东西,是缚那“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大家伙。这一回出征是用百万工农红军(极言其多,非确数)去打大城市长沙,去捉大反动派,行色颇壮!第三四句赞扬在主力侧翼作掩护的偏师黄公略部队在行军中,在赣江那边打出一片红色江山来了。“红一角”,字少而有味,以“红一角”代表红军又开辟了一片江山。“借重”是称赞黄公略部队的,说他们走一路红一片。这个“红”字本来是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更生动了。“红”字的这种用法,***开创后,大家已经用得很普遍了。本来文字要扩大字汇,应该是把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互相转化直接使用才好。这在英、法文字中是很普遍的现象,是进步的现象,汉字古文中也多以名词当动词用的(如“衣”如“食”,衣可作名词衣服用,也可作动词穿衣服用,如“以衣衣人”,意思是以衣服给人穿。“以食食人”“以饭饭人”也是一样,后来反倒退步不在白话中这么用了)。“红(red)”字在英文中可作名词,可作形容词,也可加个尾作动词用,我们却不作动词,要说“使之红了”“变红”了。现在“红一角”“红一路”岂不比使一角红了,使一路红了好得多吗?
下阕“百万工农齐踊跃”又是壮词。“踊跃”二字活画出红军争先恐后,日夜奋进的样子。下一句还要壮一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一个声势浩大的长句。江西偌大的省,一席子卷了;两湖几千里长,一锤子把它砸了。“席卷”“直捣”是很普通的两个词,用在这里却很形象,也很气派。最后两句就是高唱《国际歌》前进,好像听到红军在呼喊:“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的罪人!(那时原译是‘罪人’)”听到红军慷慨悲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作一次最后的斗争!”“呵,革命的风暴呀,为我们从天上落下来了!”读了“狂飙为我从天落”以后令人十分振奋,总联想起高尔基的那句诗:“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而不禁呼出:“革命的大风暴呀,快来吧!”
五、字句注解
〔天兵〕 指红军。韩愈在《元和圣德诗》中说“天兵回罗”,《唐书·张嘉贞传》里说唐朝在并州设立天军、天兵,天军都指唐王朝的军队。这个词已习用,指堂堂正义之师,正义的军队。
〔腐恶〕 指国民党反动派,说他们既腐败又凶恶,腐恶连用,是创造。
〔长缨〕 缨,绳子,长缨,长绳子。典出《汉书》卷六十四《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派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而致之阙下。”终军说他愿意领一条长绳子,一定要把南越王捆回京城。
〔鲲鹏〕 古代神话中的大鱼大鸟。《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里用鲲鹏来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头目,不是壮敌人声威,而是说红军有万丈长缨在手,哪怕你大如鲲鹏,也要把你缚住,显得红军力量更是强大。
〔偏师〕 红一军团为主力军,黄公略部队为侧翼,偏师是掩护主力的侧翼部队。
〔借重〕 倚重,依靠之意。
〔黄公略〕 湖南湘乡人,一八九八年生,一九二七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红军第三军军长,他的部队由农民和矿工组成,骁勇善战。一九三〇年十月与敌恶战于吉安县东南的东固镇时牺牲了,后为纪念他,在东固镇设县,叫公略县。
〔踊跃〕 欢欣鼓舞的样子。《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兵是指武器,用兵是练武),又是争先恐后的样子。《资治通鉴》晋元帝建武元年:“众皆踊跃前进。”两义近似。现在早已成为大家习用之词。
〔席卷〕 像席子一样包卷起来。贾谊《过秦论》有秦始皇“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句。
〔直捣〕 一下粉碎,一下砸烂,打垮。捣,舂谷、捶衣都叫捣,引申为攻破。直捣,长驱直入。《宋史·岳飞传》:“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国际悲歌〕 即《国际歌》,这里悲字非悲哀之悲,是慷慨悲歌之悲,是悲壮的歌,高亢的激越动人的歌叫悲歌,悲歌的人其心情是激昂的。另外,这里七字句中前面应有四字,故加一“悲”字正好,情绪合,平仄也合。
〔狂飙为我从天落〕 飙,疾风,暴风。狂飙这里指革命风暴,为我,为红军,为革命人民,也为诗人。从天落,形容风暴的迅猛,有如从天而落。当然,革命风暴其实是革命人民和红军造成的。
六、词牌介绍
〔蝶恋花〕 词牌名。本名《踏鹊枝》,宋人改为《蝶恋花》,出于南朝梁简文帝诗句:“翻阶蛱蝶恋花精。”
词谱:仄韵,一韵到底。
上阕: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
下阕: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