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九年秋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一、历史背景
井冈山红色政权在***领导下正胜利发展,忽因湖南省委的错误领导,分兵湘南,遭受巨大损失,敌人三次围攻井冈山,都被粉碎了,但有一部分同志也发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当时(一九二九年二月)党中央“对客观形势和主观力量的估计都太悲观了”,要红色根据地“将队伍分得很小,散向农村中,朱毛离开队伍,隐匿大的目标,目的在于保存红军和发动群众”。这都是由于对时局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根本在于在看待革命主观力量和反革命力量的问题上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看到实质。没有“详细地去考察引起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对于时局作了非常深刻和精深的分析。他考察到在许多帝国主义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中国里,统治阶级内部不可能统一,必然混战不休,愈演愈烈,这就促使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迅速发展。如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和它本国的无产阶级之间矛盾发展了;因而帝国主义争夺中国迫切了,和整个中国的矛盾也发展了;中国各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发展了,混战加剧,引起广大人民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发展了;伴之而来的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士兵与军阀之间的矛盾,学生与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出现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整个中国正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很快要到来,全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进一步指出,敌人对井冈山的三次“围剿”,表示了反革命的最高潮,往后便是反革命潮流逐渐低落,革命潮流逐渐升涨,当时蒋桂战争的形势业已形成,一触即发了。
***根据这样正确的分析,提出了“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又根据三年斗争经验总结出全新的游击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同时***又决心和党内各种错误思想,如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等思想进行斗争,肃清一切旧军队的影响,把红军建立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上,成为真正的人民军队。***又根据当时湘、赣、闽、浙几省的敌人力量的强弱,当地群众条件的优劣,提出“争取江西,兼及闽西浙西”的行动口号,并立即实行保留井冈山,大军向江西、福建进军的具体行动。
就因为***提出这样一系列的政略、战略、策略和战术,又整顿了内部思想,又提出切实可行的行动口号,果然大军所至,势如破竹,所向披靡,革命势力迅速在江西、福建等省发展起来,建立了许多红色的政权,扩大了红军。
这首词便是***在蒋桂战争爆发后(一九二九年三四月),率师东征,“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的时候写的。
二、主题思想
这首词***一面鞭挞了军阀残害人民,讽刺他们的“黄粱美梦”;一面歌颂了红军胜利进军,描述深入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的喜悦之状。
三、词意浅译
政治风云突然发生变化,军阀们又厮打起来了。他们向人间洒下了多少灾难,引起人民多少怨恨呀。他们争权夺利,做不完的“黄粱美梦”。壮丽的红旗飞跃过了汀江,一举攻克了龙岩、上杭,把这片大好河山从头收拾好,发动农民起来开展土地革命,分田分地,真是忙得叫人高兴呀。
四、词艺管窥
头两句开局,把整首词的气氛布好,把历史背景点明。上阕与下阕是两种军队、两个世界的对比描写,上阕写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多少痛苦;下阕写红军所向披靡,分田分地,给农民带来多少幸福。上阕愤慨谴责,下阕欢欣歌颂。
上阕开头用“风云”形容当时时局,十分贴切,风云本来是流动变幻不定的,反动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多变化的,政局如风云诡变。军阀重开战,那个“重”字说明他们开战不止一次了。在帝国主义操纵之下的这些“大狗小狗饱狗饿狗之间的一点特别有趣的争斗”本来是寻常事。第三句很形象地描写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痛苦,他们像瘟神一样向人间洒布的都是灾难和不幸。“洒”字用得很好,洒得到处都是。洒下的什么东西?是“怨”,抽象的“怨”而用具体的“洒”。中国诗词中类似的写法是为作家经常留心的,但各家的创意和描法不同,古词中对欢乐、喜悦、悲哀、忧愁、痛苦、怨恨、相思等等抽象的情愫,往往把它当作可触可摸,有具体大小轻重,可招来可排遣的具体东西,釆取具体的动词直接联上,使之更为生动有致。比如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用舟载,还恐载不动,可见其多了。这里“洒怨”也是一种写法。军阀们这么打来打去,结果如何?都不过是做一场幻梦罢了,他们想要成为中国人民的绝对统治者是不可能的。***在这里用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典故。六个字就说清楚了,他们不过是“一枕黄粱再现”,白日做梦罢了。
下阕描写红军进军闽西,胜利,欢快,调子也是合于情绪的。用的是两个字一节两个字一节的跳跃的节拍。“龙岩”“上杭”“分田”“分地”几个节拍更明显。和上阕“洒向人间都是怨”的长调不同。如果用平仄排列就是:——∧∧——,——∧∧——。∧∧——∧∧,——∧∧——。平仄二字一换,而在第三句又加变动,不显得单调。同时这几句用的韵是“江韵”,三江和七阳韵都是适宜于表现欢乐高昂情调的。头一句的“跃过”,很生动,不是越过,跨过,渡过,而是跃过。可见那种风卷残云,一扫而过的气势。“直下”是和“跃过”相承的。席卷汀州,一举攻克龙岩上杭,真如闻破竹之声。“收拾”二字借得好。“金瓯”更形象。当时中国真如残破的金瓯,四分五裂,红军收拾了一片。同时,福建西部古称瓯,这里用金瓯是双关双解,又可解为宝贵的闽西地区。“分田分地真忙”的“真忙”二字,使参加土地革命群众的欢乐景象跃然纸上,如闻欢乐的呼声。这个忙不是忙迫之忙,而是越忙越高兴。
五、字句注释
〔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五月,南京的***和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展开了军阀混战。
〔一枕黄粱〕 故事出于唐人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写一个叫卢生的落魄书生,流落在邯郸道上,很不得意,在客店中向一个叫吕翁的老人诉说自己的困苦,吕翁给了他一个枕头,叫他拿去睡觉,一定满意。卢生拿去枕上睡了,他梦见自己一举成名,飞黄腾达,享受了二十年的荣华富贵。一觉醒来,原来是一个梦,在旁边正煮着的小米(黄粱)稀饭还没有熟呢。这个故事本来是劝人遏止欲念,不要去追名逐利。后人都借用来形容去做追求不到的事,白日做梦一场空。
〔汀江] 在福建西部,上游有毛镇长汀(汀州),既然是跃过汀江,攻克汀江自然不在话下了。
〔直下龙岩上杭〕 “下”是攻克的意思。直下,一举攻克。龙岩上杭是福建西部的两个县。据查历史,一九二九年三月红四军挺进闽西,在长汀附近消灭土著军阀郭凤鸣旅,占领了长汀。五月红四军再度入闽,消灭了土著军阀陈国辉旅,占领了龙岩;十月红四军三度入闽,消灭了土著军阀卢新铭旅,攻克了龙岩、上杭等地。这首词当是在三次入闽后写的。
〔收拾金瓯一片〕 金瓯,金属的小盆或金子的小盒。《南史·朱异传》:“我国家犹如金瓯,无一伤缺。”红军占领了福建西部几个县,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扩大红军,把金瓯的这一片收拾好了。闽西古称瓯地,金瓯也可解为富饶的瓯地,双关用法。收拾有整顿清扫之意。岳飞《满江红》词:“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六、词牌介绍
〔清平乐〕 词牌名。清乐、平乐本是汉代乐府的乐调名,这里是借其名,并不是合二调为一乐调故名。宋王灼《碧鸡漫志》说李白有应制(即皇帝召去奉命做诗文)《清平乐》四首,相传这便是本词牌的来源,但李白那首《清平乐》是七言诗。
词谱:上阕仄韵,下阕平韵。
上阕: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下阕:平平仄仄平平(〇),平平仄仄平平(〇)。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〇)。
(附录)参考书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