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礡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历史背景
中央红军一九三四年秋从江西、福建根据地出发长征,历尽艰难困苦,千回百折,一九三五年一月到达贵州遵义,才纠正了“左”倾路线错误,树立了***的正确领导,重新在***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继续长征,挽救了革命。中央红军入云南,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到了四川阿坝毛儿盖地区与四方面军会合,正顺利北征,欲到抗日前线,谁知又生波折,四方面军是在张国焘领导下,他违抗中央命令,擅自率领四方面军南下天全芦山,分裂红军。张国焘竟主张向四川西康间少数民族地区逃跑的失败主义和取消主义方针,甚至公开反抗中央,自立伪中央,背叛革命。这时***仍坚定地率领中央红军向北进发,过雪山草地,入甘肃,转往陕北,一九三五年十月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九三六年六月,任弼时、贺龙同志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到达西康甘孜一带与红四面军会合,这时四方面军的同志们抵抗张国焘的领导,坚持和二方面军一同北上。但在行进中,张国焘仍强令前锋部队二万余人,组织西路军入青海,结果完全失败,在战斗中牺牲殆尽,很少一支冲往新疆,后回陕北。张国焘破坏革命的罪恶行为,使红四方面军受到巨大损失。红军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一部分终于在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这首歌颂长征的七律,就是***领导中央红军过了岷山千里雪后创作的。
二、主题思想
这首律诗以极其高昂的调子,极其生动概括的语言,歌颂红军的英勇长征。***曾在《忆秦娥·娄山关》自注中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这首七律正就是反映了红军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难境地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后的乐观开朗心情的。
三、诗意浅译
红军不怕长征的千回百折困难,走过了艰苦的万水千山途程,也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情。我们从江西根据地顺着五岭西征,看那五岭连绵不断、蜿蜒西行,如像海中的细浪腾动。我们涉过这层层细浪,到达了贵州乌蒙山边。我们跨过那气势磅礴的乌蒙山,不过像踏过泥丸小山。我们渡过金沙江,看那金沙江从浮云缭绕的悬崖峡谷中流过,江浪拍击石崖,叫石头都发热了。我们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从那横挂空中阴森寒冷的铁索桥上跨过卷起十丈恶浪的大渡河走过来了。走过来了,我们都走过来了。更叫人高兴的是我们走过了千里铺着积雪的岷山,跨过雪山,那雪山也为我们长征胜利和我们一起欢笑了。
四、诗义试解
《长征》这首七律是***传诵最广的一首诗。不特因为这首诗写了千古未有盖世无双的彪炳历史、辉耀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还因为这八句五十六字的诗篇,其声势之磅礴,气魄之雄伟,襟怀之广阔,情绪之高昂,以及词句之精练,概括之广大,音调之铿锵,对仗之工稳,都可说前无古人、诗坛独步的好诗。反复诵习,或可稍得其神味,要用文字解释,却往往得之于心,而拙之于笔。***自己对长征有过一段极生动的赞颂:“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有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这首诗正就是这段话的形象描写。
全诗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开局和点明主题。主题是什么?就是“不怕难”!再高一格,“只等闲”!更高一格,“尽开颜”!既然叫作“不怕难”,当然就是说“路上遇着说不尽的艰难险阻”了。但在伟大的红军面前,在“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面前,便不觉其难,不以为难了。这难在哪里,难在那长征的“万水千山”之间,这“万水千山”四个字不仅表述了二万五千里经历过的途程,更表述了在这万水千山之间所进行的英勇顽强的战斗、艰苦卓绝的行军,那凶恶的敌人天上地下、四方八面的进攻,那万条险山恶水,那千里凛冽的雪山,那浩瀚无际的草地,那饥饿,那伤病,那冷冻,还有那内部的动摇、错误、分裂……这一切都写进这“万水千山”四个字里了。但是怎么样呢?“只等闲”!平平常常的事情。你看这“只等闲”三字便把惊天动地、盖世无双的红军,它的领导者的英雄气概写出来了。
承接这两句开局的诗,来了四句二十八字的两联。这两联一句顶万句话。把从江西根据地出发到长征的胜利完成的二万五千里长程用二十八个字就概括了。不仅写这长征的过程,还把“不怕难”、“只等闲”作了更精彩更形象的刻画。你看看吧,从江西根据地出发长征,最先走过的是郁郁葱葱、蜿蜒万里的五岭。这五岭用什么来描写?不写它的高峻,不写它的苍郁,只用“逶迤”两个字来描写,真是绝了。五岭的逶迤是确实的。在大庾岭一带就可以看到那重重叠叠的数不尽的不知多少条差不多一般高的山岭,一条一条由西向东蜿蜒而来。从远方看去就是逶迤的样子。那一带的山岭地质与广西贵州的不同,是红土和层积砂岩堆砌而成,近看虽然山高林密,十分险峻,但从远处看,却是绵延不绝,但见一条一条山岭层层叠叠形成一条一条柔和的曲线,就像海上一片一片微波荡漾,用“腾细浪”形容再像也不过了。然后长征到了广西贵州乌蒙山区了,这乌蒙山区就是乌蒙蒙的黑沉沉的一片大山。但是这种山和五岭不同,它是东一堆庞然大物,西一个异峰突起,气象森严,用“磅礴”二字形容,也是再贴切不过的了。诗人亲历其境,观察入微,才能选择这样极其精当的字眼。但是远不只此,我们还要从“腾细浪”和“走泥丸”上去仔细琢磨。许多人都解释“腾细浪”是形容腾跳如细浪的五岭,这当然是对的,有人解释“走泥丸”却征引古书,作了牵强的古奥的解释,其实这里说的细浪就是细浪,泥丸就是泥丸,以细浪形容逶迤的五岭,以泥丸看待磅礴的乌蒙。为什么***要这么形容?目的在于极力提高英雄红军的形象,有如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般。我们试想有一个高与天接的巨人,从中国的东海之滨,举步向西,在五岭一带,从他的眼里望过去,不是只见五岭苍翠连绵,一层一层的不是像在荡漾着的微波细浪吗?这个巨人再向西走去,磅礴(在我们凡人眼里看来的磅礴)乌蒙在巨人脚下,不是踏过它像踏过一个泥丸小山吗?这个巨人走到北方,又走遍全中国,早已昂头挺立于亚洲的大洋之滨,他正要跨海越洋,走遍全世界呢。他还要准备“下海捉鳖”,“上天揽月”呢。这样来理解,我们就知道多么艰巨多么困苦的长征,在这个巨人——红军的心里不过“只等闲”。我们如果不把握***超凡的思想,他把极艰苦视为“只等闲”,而且从来如此,就不能理解《长征》这首诗,也不能理解***的其他诗词。
第二联两句已经把红军写到金沙江畔了,我们看看“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联。这一联概括了红军的几千里长征,从金沙江畔写到大雪山下。这么长的路程,怎么写?选取什么最富于典型的景物和事件?写山?不能了,前一联五岭、乌蒙都是山;写人?写人的战斗?这一带倒是经历过恶战,当时国民党报纸大喊大叫,说红军已经走上石达开覆灭的老路了,安顺场便是红军的坟墓了,这也的确是***反动派的痴心妄想,但是这是不值一写的;写水?对了,写了千山,为什么不写万水?于是金沙江、大渡河就浮现在诗人的脑际了。但是要怎样写才能树立生动的形象?不仅“状自然”,更要“壮红军”。于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名句产生了(原是“浪拍”,在这一联中说,“浪拍”远比“水拍”好,但为了一诗中不用两个浪字,***接受一个“不相识的朋友的建议”,改“浪”为“水”)。只要是到金沙江畔和大渡铁索桥那里看过的人,都会惊叹,在戎马倥偬之中,***怎么能观察得如此精微!金沙江许多段是在峡谷之中奔流,两岸高山壁立,耸入云表,那一带白云很多,常在山崖边缭绕终日,真叫“云崖”。金沙江水流湍急,恶浪滚滚,大漩阵阵,浪头死劲向坚硬的石崖撞去,飞起十丈浪花,悬崖屹立不动,江浪再撞去,再撞去,日夜不停,终年不停,永远不停。在那一带峡谷中的天气是比较暖和的,棉衣是不大穿的,你伫立在崖边看一阵,真会有浪头把崖石都撞得发热了的实感。这确是实感,但也不仅是实感。这还写了这么高的“云崖”,这么猛的巨浪,红军还是不怕难地渡过去了的“只等闲”心态。大渡河特别是泸定桥那一带的大渡河却是另一个景象,那水流得比金沙江还急,那掀起的恶浪比金沙江的还高,站在河边,往上游望去,真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两岸千丈陡崖壁立,因河窄,两岸相逼,看来还要陆峻一些。这一带河水太急,无法在急流中安上桥墩(现代修桥技术也还没有克服困难,现在修的公路桥是长跨两岸的铁索吊桥),简便的方法是用一根粗竹索挂在两岸崖上,人过河时,抱着竹筒缘竹索滑过去。这太危险,交通频繁的泸定(这是三国时孔明就经营过的“打箭炉”)就用铁索十几股,跨河埋在石崖里,上铺木板,两边还加护栏铁索,人马便可从木桥上走过去。这种桥不要说抽掉木板,不要说在战火纷飞中,就是平时走上去都摇晃不定。从板缝看到汹浪滚滚,令人目眩,走过一次,便不想去第二次了。这一带山高水深,阳光不多,上游又来自雪山,那水就在夏天也是砭骨寒的,那悬在半空的铁索是黑森森的,看来冷冰冰的。走在桥上,峡谷寒风吹来,也是透骨寒的。总之,在这一带,一个“寒”字确实是现实的感觉。***便用“大渡桥横铁索寒”来纪录这个实感。当然,也不只是纪录实感,也表现在那阴森的峡谷中,通过悬在半空冰冷的铁索桥上通过红军千军万马,还要和藏在对岸悬崖巢垒中的敌人进行斗争,是不容易的。但是红军都一举渡过了,***的迷梦破灭了。在红军看来,还是“只等闲”!什么也不能阻止中国的革命胜利前进!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真如飞来神笔。前面的调子已经够高昂,够壮丽的了,在这里忽然从九天云里,戛然一声,还有更高昂更开朗的调子。如游胜景,已经是左顾右盼,纷纷渺渺,目不暇接了,忽然一弯转过,更上一层,又是别有天地在人间,更令人炫目的胜景。这个“更”字,十分突出,这一联写跨过雪山,走出草地,走出岷山山区,到了甘肃,长城在望了,长征肯定是胜利了,大家怎不开颜欢笑呢?这笑,是笑长征的胜利!这笑,是笑敌人的愚蠢!这笑,是笑中国革命从此“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这笑,是笑***的正确领导得到证明,毛泽东思想将要在全中国开花了!不仅人在笑,那岷山天开雪霁,不是在笑吗?那金沙大渡滚滚浪花不是在笑吗?那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花烂漫,不是在笑吗?大家都在笑,都在欢呼:“长征胜利了!”“革命万岁!”这便是《长征》尾联的意境。
七律诗本来就有一个规律,前一联是开局,二、三联是铺陈,末联上句是挽总,把诗提到一个最高水平,然后末联下句猛然下落,戛然而止,留下余韵,让读者去揣摩去咀嚼。写诗的人都知道第七句最难写,就是这个道理。***写来却是得心应手,气象万千。特别是“更喜”二字,把前面几联都是大喜的意思点出了,又把这喜提到新水平。大家都解释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是指红军开颜欢笑。从字面上看,从实际情况上看,固然不错。但如要我翻译,我就宁肯翻为“雪山也为我们长征胜利和我们一起欢笑了”。不仅人在欢笑,那雪山也在欢笑,岂不更叫人神往一些?
五、字句注释
〔只等闲〕 不过平常的事情。
〔五岭〕 指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边境的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
〔逶迤〕 逶迤,绵延不绝的意思。与蜿蜒、委延是一样的,古本一个词,后因音歧引起字歧,意义未变,中国这样的词很多。
〔腾细浪〕 如细浪(微波)在腾跳。
〔磅礴〕 气势雄伟的意思。与蓬勃、喷薄是一样的,因音歧引起字岐,意思未变。
〔走泥丸〕 像走在泥丸小山上一样。有人考证出自《汉书·蒯通传》的“坂上走丸”,一说:“在斜坡上滚下泥丸来,泥丸滚动时,成一条起伏的线条,正像山势的起伏。”一说泥丸不是来自《汉书·蒯通传》,而是出自《后汉书·隗嚣传》:“王元谓隗嚣曰,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说:“以函谷之大,而谓一丸泥可封,盖极言此关险峻,易守难攻,故易言之。”两解都有些古奥,录此供研究。
〔金沙〕 金沙江,在四川、云南边境,流入四川宜宾后入长江。
〔云崖〕 有云层缭绕的高山崖。
〔大渡〕 大渡河,四川西部一条流势很急的河流。发源于雪山一带,在四川乐山与青衣江合流入岷江。红军曾在两个地方渡过大渡河,一是在安顺场上游,主力则是从泸定铁索桥渡过的。
〔岷山〕 绵延于四川甘孜自治州,一直拉到甘肃青海边,长千余里,终年积雪,晴日在成都可见。
〔三军〕 ***已自注,是指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不是有些人解释的陆海空军或古代的上、中、下三军。
〔开颜〕 喜笑颜开,高兴地笑。
六、诗律介绍
〔七律〕 七言律诗的简称。就是七个字一句的律诗。律诗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来写的诗。起于唐初沈佺期、宋之问等人。是唐代的新兴诗体,所以律诗又叫“今体诗”或“近体诗”,以别于唐以前的古诗。汉魏六朝的诗称为“古体诗”或简称“古诗”或“古风”。这种古诗有其特别的风格,也有一定的格律,但并不严格,可以不讲平仄,不像律诗这样声韵、平仄、对仗都有规定,非按规定的格律写不可。七律之外还有五律,是五个字一句,七律其实是来源于五律,在五律句头加两个字。七律又分平起和仄起二种,即第一句头二字是平声字或仄声字。七律中还有第一句末有韵无韵之分。七律诗都是有韵,只限于平声字作韵(仄声韵极少),在一、二、四、六、八这五句末押韵,也有第一句末不押韵而用一个仄声字的。
***这首《长征》是平起七言律诗。其格律如下:
首联(一二句)平平仄仄仄平平(〇),仄仄平平仄仄平(〇)。
颔联(三四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〇)。
颈联(五六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〇)。
尾联(七八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〇)。
从这格律中可见:(1)一句和二句、三句和四句、五句和六句、七句和八句在平仄上都是对立的。(2)三句和四句、五句和六句不仅在平仄上是对立的,并且在用字上也要是对仗的。(3)在平仄下画有横道的,是可平可仄的字。作得好的可以谨守格律,但为了不致太束缚思想,以词害义,这几个字可以容许随用平声或仄声字。(4)所有押韵的字都是平声字,不像词中许多词用仄声押韵。(5)三句跟二句,五句跟四句,七句跟六句的平仄顺序是一样的。只是为了三句、五句、七句末都必须仄声字,所以作了一点小调整,这种顺序一样叫作“合辄”不合辄的诗是不可以的。
以上便是七律(平声起)的格律的简单介绍。
(附录一)***论长征:
“红军是英雄好汉,他们可以开天辟地,可以跨海越山,别人可以做到的,他们要做到,别人不敢想的,他们也要做到,他们是世界上奇迹的创造者。”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附录二)
有人转述一位老同志对《长征》一诗的理解。看来他是随***长征,有过真情实感的,弥足珍责,转录于此。
“前四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千山万水,艰难困苦,都不在话下。高大的五岭山脉,雄壮的乌蒙山脉,在红军面前不过是细浪泥丸罢了。这样的诗,没有伟大的气魄说不出,不是英勇的红军当不起。五、六句使人又回到了当年,仿佛重新身历其境。金沙江这两面都是山崖,人在里面,真是那么暖。大渡河的地势就高了,那河水是真冷的。最后两句,一个‘喜’字,一个‘开颜’,写尽了人们斗争胜利的喜悦,克服困难的欢欣。过岷山地区真是艰苦斗争。万重山,千重雪,听起来是很美的,可是要战斗着走过去却不容易。……人们时刻都和疲劳、和死亡的威胁作斗争;过了岷山就是斗争胜利了,哪能不喜笑颜开呢?”
这一段解释十分精辟,其实不应是附录,我的解释才应是这段解释的附录和参考。
(附录三)参考书目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有关长征的论述
《学习和时局》《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