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大宋搢绅张齐贤 第三十四章 山家清供

因皇帝御赐“石鼓书院”匾额一副,衡州大肆庆祝了三天三夜方才罢休。郑咸熙走马上任,又花了一日的时间。

张齐贤对于这位新同僚,既没有什么可反感的,也没有什么可羡慕的。“他做他的知州,我做我的通判,大家各司其职罢了。若论为人,他处处讲究精细,我自有我的大度洒脱,若彼此肯真诚相待,自然是极好的搭档。”张齐贤如是想,也是如是行事的。

只是,王常却在没旁人的时候,借着苏揆的教训,故意来张齐贤身旁吹了一阵耳旁风。“我说大人啊,之前你与苏揆相处,既有得,又有失,得在于真心交了他这个朋友,失嘛,大人风头太劲,逼着他贬官走人,得失算是五五开吧。”王常故作深沉地说道。王常虽没有一句话提到郑咸熙,却是句句都在提醒张齐贤该如何与郑咸熙相处。

张齐贤听完,疑惑地问道:“本官哪里逼他走人了?”

王常不说话,假笑一声。此番议论暂且作罢。

话说郑咸熙很讲究精细,那可不是一般的精细。他这次到任,除了护送匾额的侍卫,还带了三位厨子和一位书僮、两位歌妓。明眼人一看,就是一位对吃很有讲究的人。

张齐贤见郑咸熙如此架势,不敢马虎,还特意借了尹员外家的厨子前来准备饭菜。张齐贤原以为郑咸熙一路风采露宿,该是好好补一补的时候,所以一桌子的饭菜,很是丰盛,且荤多素少。郑咸熙上桌后,众人纷纷举杯送盏,碗筷齐动。可郑咸熙没怎么动筷子,只捡着仅有的几个素菜,吃了几口。且郑咸熙吃菜时,两位歌妓一人一边伺候着,照顾的无微不至。

张齐贤关切道:“郑知州没胃口吗?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郑咸熙摆摆手,说:“多谢张通判关心,本官没事。只是平常饮食向来清淡,不习惯如此大荤大素。”

张齐贤不信,说:“本官见郑知州还自带了厨子,怎会在饮食上如此清淡?”

郑咸熙说:“饮食之道,以清淡为宜。本官一不吃生的食物,二不吃太油腻的,三嘛,三是方生勿折。”

张齐贤附和道:“郑知州果然好雅兴,为官待民之道,也该讲究一个方生勿折。”

郑、张二人相视而笑。

一桌子人竖着耳朵聆听,一和二听明白了,只是“方生勿折”四个字却听得糊涂,不知指的何物。众人相互瞧瞧,都没说话,估计是怕泄露了没有文化底蕴的毛病。

郑咸熙察觉到众人的心虚,干脆解释道:“本官不吃的东西中,譬如果子,若没成熟,断然是不肯吃的,这就是方生勿折。”

众人听了,恍然大悟,算是长见识了。

张齐贤说:“既然郑大人自带了厨子,倒不如让他们露一露身手,当场做几道美食吧。”

郑咸熙点头道:“本官正有此意呢。各位!且稍等片刻。”

郑咸熙当即命令三位厨子做了三道菜。

“这道菜叫蒿鱼羹,采蒿蒌嫩茎,去叶子,用热水炤一下,再加油、盐、醋和肉臊做成,大家动筷子尝一尝。”郑咸熙指着其中一道品相平常的菜,说道。

张齐贤率先夹了一筷子,放入嘴中,嚼了几口,称赞道:“真鲜,又香又脆,果然是一道妙菜。”

众人尝了后,都齐声称赞:“好吃,好吃。”

郑咸熙哈哈一笑,又指着剩下的两道菜,介绍道:“这道菜看着像肉,其实是一道素菜,是用瓠子和麸做的。这道颜色青碧色的菜,是用槐树叶滤出清汁,再和面做成,名为槐叶淘。”郑咸熙介绍完,又客气道:“都不要客气,赶紧动筷子吧。”

这三道菜看似平常,却做得精细,味道更是没话说。众人吃了,纷纷赞不绝口。

张齐贤生平吃饭,习惯狼吞虎咽,只注重一个量,以填饱肚子为上,今日尝了郑咸熙推荐的三道菜,口中留香,不自觉地多嚼了几下。“平常如此不起眼的食材,也能做成如此美味,真是长见识了。”张齐贤竖起了两个大拇指。

张齐贤嘴上连连称赞,心中却泛起了嘀咕。郑咸熙这样如此讲究生活的人,不知道做官会是如何,会不会为了满足一己私利而鱼肉百姓呢?张齐贤的心中不得不生出这样的一个念头,只是刚刚与此人认识,还是不要妄自菲薄,随意去推测他的为人吧。

郑咸熙大约是猜到了张齐贤心中的念头,刻意问了一句关于公务上的事:“本官听说前段时间,衡州遭遇冰雹,不知赈灾做得如何了?”

张齐贤答道:“郑知州放心,冰雹过后,本官广开义仓,并严令各县惜民力、修房屋、补种秧苗。本官亲力亲为,已将雹灾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郑咸熙点点头,说:“既然如此,本官就放心了。本官既已到任,想着该先到乡间视察一番,不知张通判意下如何?”

张齐贤说:“郑知州能如此亲民,当然是好了。不过,郑知州去乡间时,要对本地的里正留个心眼。”张齐贤心里一直想着如何整治这些个里正们,既然有了这个机会,还不如正大光明地说出来。

“这是为何?”郑咸熙问。

张齐贤随即将鞭打尹里正以及迎接匾额故意不来捧场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郑知州,某些个里正颐指气使惯了,该要整治一下才行。”

郑咸熙哈哈大笑一声,说:“打得好,若是本官遇到了这样的里正,也要抽他几鞭子。张通判,本官就冲你这一点,该敬你一杯。”

与郑咸熙的这番交锋后,张齐贤觉得郑咸熙不会是那种鱼肉百姓型的贪官污吏。大宋朝的官员俸禄普遍较高,某些官员在生活上讲究一些,只要还在俸禄的承载范围内,自然是没人旁人可以诽谤议论的——此乃大宋朝的国情。再者,张齐贤刚中进士时,皇帝陛下就赏赐了二十万贯,这钱怎么花,全凭自己喜欢,这又能找谁说理去呢。

章节列表